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科技新闻 > 互联网 正文
1个淘宝差评引上百骚扰电话:曝网上购物软肋
内蒙古新闻网  10-01-19 10:37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新浪科技  
 

  因为买到假货给了一个差评,遭遇到疯狂的短信电话威胁,这是曾参与制定电子商务法规和条款的律师于国富不曾想到的事情。也正是从这件事情上,于国富看到了目前电子商务在快递、评价及信息安全方面存在的缺陷。

  一个差评引发的血案

  数天前,于国富收到在淘宝店“美橙名表折扣”买的一块手表。由于商家送货严重延迟,并且销售的是假货,于国富在评价体系里给了一个“差评”。

  15日下午于国富收到一条匿名恐吓短信,内容为“你的姓名、电话、地址、邮编已经通过邮件群发,帖子群发,博客群发等一切方法批量发送!修改中差评后停止。”不过于并没有理会。

  15日晚11点左右,于的手机上开始出现大量号码为+000190852203, 0085219890037, +000190852213的骚扰电话。16日他安装了一个手机过滤软件,总共拦截了100余个骚扰电话。

  除了一声响就挂的骚扰电话,也不断有“撤销中差评后停止呼叫!否则呼死你!永不停止!”类似的短信发至于的手机中。1月17日中午,于将交易编号等信息发送给淘宝客服,等待处理情况的反馈。

  17日11:40左右骚扰电话停止了。不过让于国富没有想到的是,当晚22:00威胁短信继续发过来:“由于您的顽固不化,已经加入你到严重打击队列!如不撤销中差评,加倍公布姓名电话地址,以及24小时全天自动呼叫!”

  紧接着22:55威胁短信再次进来,内容是“继续顽抗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18日早晨一开机,于国富便发现收到了20条威胁短信,内容甚至扬言将骚扰对象扩展到于所在律师事务所的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和另外两位同事。

  而这样一个卖家,不仅是双皇冠,而且还有淘宝实名认证的标志。在于国富的坚持投诉下,18日淘宝网最终关闭了这家店铺。这也导致卖家变本加厉的继续对于进行骚扰和威胁。

  差评引发出诸多电子商务缺陷

  作为专注IT与知识产权法律领域的律师、曾经参与过电子商务法规制定的于国富,对此次“差评”事件感触颇多。在他看来,骚扰买家、威胁操纵信用评价的社会危害性,已经远远超过卖假货的危害性。

  “这点对于淘宝而言尤其重要,所以这家店铺一定要受到处理,否则淘宝的评价体系何以立足?”于国富认为,目前互联网电子商务法规并不是十分完善,在信用评价问题上存在很多漏洞,如何完善店铺的评价体系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除了信用评价体系,于国富还发现电子商务在快递、个人信息方面也存在严重缺陷。

  “电子商务的最后一米是快递公司和收货人,虽然淘宝和店家都要求快递公司先验货后签字,但快递公司怕麻烦没验货就让用户签字的情况却普遍存在,这也是后续纠纷的源头。”于国富说。

  对于这一点申通快递相关人士曾向新浪科技表示,目前快递行业已经严重落后于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对于已经几乎没有什么利润的快递业来说,每件货物都验货后再签收,无疑会增加时间和人力成本,“因此快递时大家求快也就不验货了。”

  这看起来似乎是一对矛盾。于国富认为,这“最后的一米”不解决,电子商务无法有更加规范和高速的发展。

  另外一个让于国富印象深刻的,就是极其容易泄露的个人信息、以及卖家实行威胁的“网络黑社会”行为。这些卖家利用的骚扰软件,多数为一款“呼死你”软件,在于国富与中国移动相关人士的沟通中,发现这种情况目前没有解决方法,只能向公安寻求帮助或者查找攻击源头。

  “这种以绑架手机达到自己目的的行为,其实和犯罪没有本质区别,已经进入到犯罪的领域里。但是卖家在店铺查封后依然继续疯狂骚扰和威胁,可见其法律意识非常的单薄。”于国富说。

  另一方面由于购物必须留下真实信息,也导致了个人信息的极其容易外泄,“个人信息在电子商务中应该如何保护,这也是需要研究的课题。”同时在于国富看来,淘宝网能够认证和推荐这种类似“黑社会”的卖家,也需要承担相应选择和推荐的责任。

  店铺关闭后的骚扰电话依然在继续。下一步于计划打印出所有骚扰电话号码和清单,向公安机关进行报案。

  “电子商务的信用体系建立,远比表面上看起来复杂。”于国富认为这次经历对其而言有着非常实际的意义,“以前我参与制定的哪些电子商务规则和法条,有太多想象的成分,在体会到买家感受后,相信以后在修法时能够有更好表现。”(韩枝)

[责任编辑 海燕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481134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