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时政新闻 正文
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
内蒙古新闻网  10-03-09 09:59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新华网  
 
  马国湘:软、硬实力建设不协调成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关键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上海湘江实业公司董事长 马国湘]我和张榕明副主席联合发言的题目是《加强职业教育的软实力建设 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增加投入和改善办学条件等硬实力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软实力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步突显:

   一、办学思想功利化和人才培养工具化的问题显现,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足,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难以持续。二、素质教育亟待加强,职校生道德和人文素质缺失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进,德育教育中如何育德的问题依然尖锐。三、在人才培养中主观地把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相分隔,导致这两种能力难以并重并举、融合统一。

  四、职业教育的国家级政策咨询平台及其工作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影响着政策和制度建设的质量和进程。五、职业院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办学能动性不足,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节奏。六、缺乏一大批具有强烈使命感、引领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的职业教育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但职业教育软、硬实力建设的不协调,正成为制约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尊重学生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职业教育同样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育人。重视对教育规律、职业规律、产业规律、社会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融合研究及实验,在职业教育相应评估和示范学校的建设中增加内涵建设指标的权重。

   第二,树立面向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观。改革职业教育中德育课程的内容、形式和方法,面向不同教育层次,将国学教育和义工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开设必修课,提升职业教育人才的人文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应具体政策。将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列入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并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和效果纳入职业院校评估指标体系。将创业带动的就业数字计入就业率考核或单独考核。同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学的融合,大力开展创业实训教育,对职业院校建设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及相应实训平台给予财政扶持。

  第四,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智库建设。该智库有别于教育部所属的教育科研机构,主要为中央政府开展职业教育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提供服务。建议依托全国性职业教育人民团体建设职业教育国家智库,尽快组建中国职业教育研究院。由全国性职业教育人民团体承担职业教育国家智库,既能发挥职业教育家和各界人士参政议政的作用,又能充分运用自身优势和资源,推进职业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第五,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学校法》,通过立法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明确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分工,完善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保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落实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权。对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法》必须作出明确规定。要给予职业院校相应的自主招生权、专业设置权,提高它们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性。教育部应建立专业目录公共服务平台,承担专业设置的指导、检查、备案和预警功能。

  第六,营造培育职业教育家的大环境。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消职业学校行政级别,改革职业学校的人事政策,让教师安心教书,让管理者精心办学。

  大力宣传和表彰职业教育家。建议教育部成立中国职业教育教师奖励基金会,设立职业教育家政府奖。定期表彰,大力宣传,给予重奖。积极改善职业教育办学者的待遇。改革职业院校薪酬制度,提高办学者的待遇,让他们经济上没有后顾之忧,政治上在各级人大和政协中占有一定席位。

  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重视技能、重视技工要成为一种全社会的文明风尚”,“扫除重学历轻技能、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落后观念,使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我们希望早日实现这一目标!

[责任编辑 刘敏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481134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