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时政新闻 正文
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
内蒙古新闻网  10-03-09 09:59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新华网  
 
  王晓:打击网络色情暴力、设置网游标准、社会积极引导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王晓]我发言的题目是《努力建设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娱乐、认识和参与社会的重要途径,正根本性地改变着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动员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止2009年底,30岁以下网民占我国3.84亿网民的60%以上,未成年网民超过1亿,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

  青少年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但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如果使用网络不当或过度使用网络,会在身体、心理、社会生存能力、行为模式选择等方面受到伤害,特别是网络色情和暴力有害信息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网络沉迷很大程度地危害着青少年身体健康和正常性格发展,高速变革社会中复杂社会现象的网络放大效应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极端社会心理和认识等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和管理,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同时,我们要看到,建设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下面,我代表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从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角度,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严厉打击网络色情、暴力有害信息。

  依法采取强制性措施打击网络色情、暴力有害信息,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和通行做法。我们呼吁政府坚决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的原则,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力度、尽更大的努力又准又狠地严厉打击网络色情、暴力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建议政府充分运用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强化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积极干预,加大对传播色情和暴力有害信息的网络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传播者等的惩治处罚力度,坚决斩断不法利益链条;尽快完善互联网信息生产、发布、传播等环节的制度性安排,强化对网络接入、网络内容、网络用户行为的日常管理,鼓励支持健康网络信息的制作和传播,毫不手软地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第二,努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沉迷。

  我国青少年网络沉迷的内容集中在网络游戏上。建议政府在鼓励支持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法律体系,综合考虑不同产业和项目选择对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影响,充分体现国家行为的导向性,使法律和政策效应更好地转化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效应。针对网络游戏等行业,在标准制定、市场准入等方面充分考虑青少年身心特点,研究制定网络游戏产品的前置性强制标准,设定非色情和非暴力的严格规制,设定不同版本游戏使用对象年龄的严格限制,设定游戏道具真实参与价格的严格限制,设定游戏升级和总时间长度的严格限制,从源头上规范网络游戏的设计和生产,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沉迷。

  同时,可考虑发挥信贷、税收的杠杆作用,引导网游公司等利益相关者开发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新产品,并出资建立公益基金用于预防和矫治网络沉迷。建议互联网行业加强自律,倡导从业人员像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爱护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共同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第三,积极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察。

  社会观察是青少年形成思想意识的重要渠道。青少年生活经历相对有限,但借助网络媒体的主动或被动的社会观察却非常丰富。共建共享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看到,互联网对社会事件特别是一些复杂社会现象的迅速放大对青少年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观察有着较大影响。网络媒体应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充分考虑一些复杂社会现象对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心理可能产生的冲击,与政府、家庭、学校、社会一道,帮助青少年更理性、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社会现象。

  共青团、青联组织愿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编好新形式的网络素养教材,尽快筹建未成年人综合性网站,制作青少年健康上网题材影片等艺术作品,积极探索运用艺术、时尚、情感等元素引导青少年养成健康网络行为习惯的有效路径,努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 刘敏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481134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