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时政新闻 正文
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
内蒙古新闻网  10-03-09 09:59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新华网  
 
  左焕琛:农民工兄弟有六大期盼

  [全国政协委员 左焕琛]我发言的题目是《农民工的期盼》。农民工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也直接影响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农民工问题,采取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农民工权益状况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仍不尽如人意。农民工兄弟依然有许多期盼。

  期盼一:利益表达机制和实现机制何时能建立起来?

  由于流动性、非组织性等因素,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还缺乏利益表达机制和实现机制。他们往往依照地域来源结成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组织,以便在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得到帮助。上海抽样调查发现,农民工参加工会的比例仅为8.2%。建议尽快建立农民工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实现机制,让农民工参与自治和管理,将他们纳入所在地的生活服务保障网络。尽快建立农民工维权组织,帮助农民工培养维权意识、满足维权要求,为其排忧解难。

  期盼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何时能建立?

  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没有城市户籍。尽管不少农民工已经拥有相对稳定的工作,有的甚至购买了住房成为城市的常住人口,但由于户籍限制,他们在很多方面依然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应有的权利。建议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逐步实行以固定住所和稳定就业、收入为依据申报城镇户口的政策,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

  期盼三:就业培训何时能阳光普照?

  由于自身学历低、技术能力有限,绝大部分农民工都集中在强劳力、低水准的劳动密集型岗位。他们热切盼望能参与高技能岗位的学习与培训从而获得较好的职位。但是,至今还有些城市对农民进城就业有限制性规定,有的通过办证、办卡制度进行乱收费,却不提供相关服务。建议通过多种途径建立农民工技术培训体系,政府要通过政策和财政支持,帮助农民工以最低的成本学到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输出地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的跟踪服务,定期发布职业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方面的信息。

  期盼四:何时能得到真正的社会保障?

  农民工干的活是最辛苦的,得到的社会保障却是最低甚至是没有的。虽然可以参加家乡的新农合,但实际看病等却发生在城市。由于没有城市居民的身份,也参加不了城市居民的医疗保障。抽样调查显示,不参加任何社会保险的农民工占到被调查者的66.2%。即便在上海这样比较注重社会保障制度的地方,被大部分用人单位和农民工所接受的外来人口综合保险,也只占被调查者的29.8%,保障水平也是相当低的。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强的特点,建议出台符合农民工特点的包括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在内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期盼五:孩子何时能真正走进公办学校?

  农民工子女虽然可以进公办学校与城市孩子接受相同的教育,学校可提供减免学费、书费等帮助,但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依然对校服、学校组织活动等的收费感到棘手;农民工由于学历低无法给予孩子辅导;城市孩子也很少愿意同农民工子女交朋友,孩子在学校备受冷落。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农民工子女纳入公办教育就算了事,还需深入了解他们的具体感受,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政府应当在全社会的配合下尽快建立和健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工作机制。

  期盼六:何时彻底消灭拖欠工资的现象?

  近年来,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有逐年好转趋势,但在个别地区、个别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为此,我们必须从体制和机制着手,确保拖欠工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劳动监察部门要严格执法,除勒令欠薪企业补发所欠工资外,还要强制其支付法定数额的赔偿金。要出台企业工资支付信用制度、工资支付报告制度、欠薪保障制度等。对那些不良企业主,应该有更严厉的道德处罚、行政处罚和法律处罚的手段。

  农民工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一员,是我们的兄弟姊妹,是一个贡献巨大的社会群体,必须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农民工问题真正得以解决。

[责任编辑 刘敏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481134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