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时政新闻 正文
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
内蒙古新闻网  10-03-09 09:59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新华网  
 
  王新陆:建立公立医院管理局对公立医院有效问责

   [全国政协委员 王新陆]我代表农工党中央发言的题目是《关于公立医院改革有关问题的建议》。 

    公立医院是体现医药卫生事业公益性的重要载体,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问题的关键环节,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难点。公立医院改革涉及面广、问题错综复杂,社会各界期望高。我们认为公立医院改革要坚持公益性方向,以体现公平和提高效率为目标,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注重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不断完善政策,明确各方职责,引导市场选择,构建以公立医院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为补充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

    一、统一管理和配置全社会医疗资源,建立分级医疗服务体系,有效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调研了解到,“看病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老百姓医疗服务需求快速上升;二是医疗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包括医院地理分布和医技人员配置不合理;三是医疗服务分级缺乏引导,就医流向不合理。

    一方面三甲医院人满为患,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每天门诊量多达上万人次,北京的大型医院如协和、同仁等则更多,而就诊患者中多半是在基层即可解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另一方面,基层医院门可罗雀,资源闲置。

    缓解“看病难”的问题,既要合理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又要增加医疗卫生资源,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

    一要建立人事管理权和资产所有权相统一的公立医院管理局,对政府办的公立医院进行有效的问责管理。由发改委根据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对辖区内的各级各类非营利性医院按照人口、地理环境、服务量和辐射范围进行统一规划配置,根据需求动态管理医技人才和大型设备,逐步解决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公立医院改革,必须要做好医药卫生投入的成本效益分析,对于新增医疗资源,要优先填平补齐。资源不足的地方,如中西部、中小城镇和农村,要加强建设;资源过剩的地方,要排除阻力,遏制大医院过度扩张的势头。一个时期内,新增财政投入和医疗资源,原则上应全部投向医疗资源不足的地方。

    二要科学界定各级医院的功能定位,加快建立分级医疗服务体系。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应成为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平台,大医院要注重提升医疗技术、培养医疗人才、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医学创新能力、解决疑难重症疾病诊治。三要下大力气建设分级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平台,充分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不断提高分级医疗服务体系的运行效率。与此同时,医保制度在报销范围、额度、比例等方面也要做出有利于分级诊疗和降低医疗费用的机制调整。

    二、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增加医疗卫生筹资渠道,尽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的发展思路。我们要在坚持以公立医院为主导的前提下,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多渠道筹措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资金,尽快形成平等竞争的多元化办医新格局。

    一是制定区域卫生规划要给民营医院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在适度发展公立医院规模的同时,鼓励民营医院补充医疗资源的不足,支持和引导民营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经营非营利性医院,培育上规模的优质民营医院。

    二是积极探索多种筹资渠道。如公立医院改扩建可采用债权融资,购买大型设备可探索融资租赁,后勤服务可推行社会化改革等,为社会资本的进入提供平台。

    三是尽快制定、完善和落实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办医的规章制度和优惠政策,如取消营业税、减免所得税等,形成各级各类医院公平有序竞争的局面。同时,要不断完善民营医院的管理政策,加强对不规范办医、行医行为的引导和监管。

    四是逐步实现医疗机构立法。通过改革试点,逐步形成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规范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为医疗机构立法奠定基础,使各类医疗机构都能在《医疗机构法》的规范下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 刘敏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481134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