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乌兰察布新闻 正文
内蒙古新旗下营铁路隧道塌方救援工作紧张进行
内蒙古新闻网  10-03-22 09:54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北方新报  
 

大型救援钻机抵达现场

发生事故的隧道口

检查照明设备

救援人员进入现场

被困者的妻子神情黯然

  3月19日14时35分,中铁十二局位于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旗下营镇境内的集包铁路第二双线新旗下营隧道发生塌方,来自山东、陕西、浙江、福建的10名施工人员被困于隧道内。事故发生后,铁道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联合组成现场抢险指挥部,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施救。截至21日18时许,救援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但是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记者接近现场被阻拦

  3月19日19时许,记者接到线索后立即驱车赶往位于卓资县旗下营镇的事发现场。由于当时沙尘很大,京藏高速公路上能见度仅有数米。直至21时30分,记者才赶到事发现场。此时,现场外围停了数十台救援部门的车辆,公安、消防、武警、施工人员等参与救援的人员正在出出进进,异常忙碌。记者看到,在进入现场的路边有一块牌子,上面标有“中铁十二局集包铁路第五项目部隧道施工二队”的字样。随后,记者来到发生事故的中铁十二局集包铁路在建隧道,该隧道位于旗下营镇斗金山西山坡处,多名中铁十二局集包铁路的施工人员在接近隧道口的通道处架设了栏杆,阻拦记者接近。

  由于天气恶劣,尘土弥漫,隧道位置难以辨认。临时现场救援指挥部设在工地施工人员平时居住的工棚,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两级政府的相关人员正在向工地负责人询问情况,并催促尽快将施工图纸找到,制定详细救援方案。记者了解到,事发后,乌兰察布市公安、消防、武警、驻军等部门人员相继赶到现场。截至当日22时,现场已经有上百人参与救援,4台挖掘设备在挖掘塌下的泥土石块。据了解,如果能尽快打通通气孔,及时输氧、供水,被困者就有生还的希望。但是由于天气恶劣,隧道内部构造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次生灾害,导致救援工作进展相对缓慢。

  3月19日23时许,救援工作陆续展开,救援现场与救援指挥部建立了通信连接,方便随时进行指挥。3月20日凌晨1时许,救援现场沙尘暴停下来,却下起了雪。记者此时发现,发生事故的隧道为东西走向,施工方向为由东向西挖掘。在隧道的东口,应急供电车、120救护车、大型挖掘机正在待命。中铁十二局集包铁路的施工人员仍阻拦记者接近现场。

  随后,记者来到附近的一间工棚内,在与屋内待命的救援人员攀谈时,只要一说到与事故有关的话题,他们便闭口不言。

  选定事故隧道顶部进行打孔

  3月20日7时10分,记者再次来到事故现场,现场一片忙碌景象。8时许,记者爬上事发隧道口对面的一座小山,看到事发隧道口聚集了数十名施工人员,救援车辆不时进出。见到记者爬上对面的小山,2名中铁十二局集包铁路的施工人员迅速爬上来,以影响救援工作为由将记者拦至看不到隧道口的地方。

  据介绍,塌方处距洞口260米,塌方长度为20米左右,为进一步加快抢险进度,救援指挥部决定,在隧道内继续水平打孔的同时,从被困人员所处位置的山顶垂直打孔,力争用最快的速度救出被困人员。

  经过测量,一处垂直距离近60米的打孔点在事故隧道顶部被确定,随后武警乌兰察布市支队的战士们开始用铁锹、镐头等工具在该处动工,准备修整出一处放置钻机的平台。与此同时,乌兰察布市消防支队派出消防战士,带上消防水带攀登到山上,将水带连接至选好的打孔处,随时准备送水。

  家属盼望亲人归来

  3月20日14时,记者在救援现场看到,几名妇女站在警戒线外焦急地向塌方洞口张望,记者一问得知,其中的王凤卿的丈夫被困在塌方隧道中。王凤卿告诉记者,她的丈夫名叫朱财礼,在工地是专门打风眼放炮的,夫妇二人来自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今年正月初八,她和丈夫以及另外几名同乡来集包铁路第二双线新旗下营隧道工地打工。事发当天,朱财礼和同乡阮英译、余正南以及另外12名工人一起进入隧道施工,还有一名来自山东的监工人员一起进入,结果发生塌方,只有6个人跑了出来,她的丈夫和另外两名同乡被困隧道之中。随后记者又在工棚里见到了来自福建省福鼎县的农民工李悌应和他的母亲,记者看到,李悌应的母亲躺在被窝里,眼圈发红,一言不发,而李悌应则坐在小板凳上抽烟,几名同在一个工地打工的福建同乡正在不断劝慰着母子二人,李悌应只是反复地念叨着:“送进空气就有救了。”

  3月21日下午,记者了解到,被困人员的家属大部分已经赶到现场。

  回忆塌方一刻:父亲和其他工友还活着

  当回忆起事故发生的情景时,李悌应告诉记者:“石头一落下我第一反应就是往外跑,边跑我还边回头看,我看到那些没跑出来的工友被落下的石块挡在了隧道里,其中包括我父亲李孝杪。”李悌应告诉记者,事故发生时,他和其他工人在隧道打风眼布设雷管。当他和同伴布设完雷管正准备退出隧道给雷管接电引爆时,突然隧道一侧发生了塌方,一瞬间泥土、岩石不断落下,紧接着电灯灭了,他和舅舅宁成明急忙往外跑,他最后看到的情景是:被塌方隔断在隧道里的工友纷纷从掌子面上往下跳。李悌应告诉记者,虽然发生了塌方,但是他相信10名被困人员极有可能幸存。他说,一部分开凿风眼铺设雷管的工人是站在平台上施工的,因为塌方是一瞬间发生的,紧接着电灯也灭了,这些掌子面上的工人跳下脚手架之后已经没有时间向外跑,所以就不会被岩石、泥土砸到掩埋,再加上隧道塌方部分长约15米,所以部分人员极有可能被困在没有发生塌方的隧道内部。

  采取多种措施救援

  3月20日下午,现场救援指挥部向新闻媒体先后两次通报了救援进展情况。新旗下营隧道位于京包线旗下营至陶卜齐间,全长2000米。据介绍,3月20日上午,铁道部卢春房副部长赶赴现场指导抢险救援工作,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联合成立现场抢险指挥部,由卢春房副部长和自治区赵双连副主席担任总指挥,成员包括呼和浩特铁路局、乌兰察布市政府以及当地武警、公安、消防等多个部门的负责人。

  记者从现场救援指挥部了解到,事故发生后,救援指挥部采取多种措施救援被困人员。一是采取多种措施争取尽快打通通风孔,了解洞内人员的生存状况,并输氧、供水和提供流食。针对塌体内存在大量孤石,经常发生卡钻、夹钻现象,影响钻进速度等情况,通过调整钻机位置和钻进速度等措施排除问题。主要措施是在工作面设置3台潜孔钻机不间断进行钻孔,并备好配件和设备维修人员。同时,继续调集新的钻机以备用。二是加强组织救援导洞掘进作业,作业人员每4小时一倒班,掘进人员每半小时一倒班,每班要有1名领导带队作业。为确保导洞的稳定性,导洞支撑由矩形优化为三角形。三是为进一步加快抢险进度,调用内蒙古自治区地矿局和有色金属勘查局专业设备,在洞顶进行垂直打孔。四是为确保抢险安全,组织专人对隧道塌方体段稳定性进行观测,对洞内有害气体进行监测,防止发生次生事故。五是现场要加强警戒,并清理非抢险人员和车辆,确保抢险安全有序进行,并做好被困人员抢救等准备工作。此外,为确保抢险安全有序进行,指挥部成立了洞内救援、技术专家、后勤医疗、对外报道、治安保卫和事故调查6个工作组,全面加强抢险救援组织指挥。

  一通风孔贯通

  3月20日15时许,抢险救援指挥部传来消息:当日12时26分,抢险救援人员利用履带式多功能钻机在隧道内塌方处水平钻进27米后,通风孔终于贯通。随后,救援人员立即用风机通过通风孔将风吹进洞里,消防救援人员立即利用生命探测仪进行探测,但是由于现场救援人员众多、设备运转声音巨大,消防救援人员暂时还没有发现生命体征。截至当日16时,已经有1吨牛奶顺着通风孔注入到被困人员所处的空间内。记者还了解到,虽然已经打通了通风孔,但是救援人员并没有通过通风孔与被困人员取得联系。

  救援导洞仍未打通

  3月21日上午,在救援现场,中铁十二局参与救援的工人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在塌方的隧道中钻出一个长约10米、直径约为1米的导洞。据他们估计,塌方的隧道长度约在15米左右,也就是说再钻4米左右就可以到达被困人员所在的位置,通过这条导洞可以确定被困人员的情况,而且还可以通过这条导洞施救和输入物品,所以导洞能否钻成和速度快慢至关重要。这些工人还告诉记者,由于塌体内存在大量孤石,经常发生卡钻、夹钻的现象,影响钻进速度,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使用铁锹、镐等工具进行清理。21日13时左右,记者了解到,导洞在推进约11米后遇到一块巨大的岩石,救援人员在想办法打通这块岩石。

  当日16时,距离事故发生已经过去50个小时,经过救援人员的努力,塌方隧道救援导洞的长度已经达到13米。据了解,救援导洞位于塌方面侧上方6米左右。由于塌方的废墟构成复杂,且开口较小,无法使用大型机械。为了不引起二次塌方,救援人员只能用铁锹、镐头甚至双手打通这条关系到被困人员生死的救援导洞,他们一边清理废墟一边还得用木头对导洞进行支撑。

  当日下午,从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紧急抽调的多辆120救护车以及医护人员紧急在隧道洞口待命,而执勤的交警则随时准备为救护车开道。

  3月21日18时许,救援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但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部分被困人员名单

  根据李悌应、王凤卿的回忆以及李悌应所在班组的名单,记者了解到10名被困人员中的9人分别为:朱财礼、阮英译、余正南、李阮柱、张光元、潘友情、吴计宝、李孝杪、谢忠魁。(文·摄影/记者 杨亚东 艾文涛)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481134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