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回路
抢险救援现场寒冷,大风卷着黄土,吹得人几乎睁不开眼。由于处于山口附近,隧道附近天气时晴时阴,每天都会落一阵雪花。
记者看到,抢险车辆、人员往来穿梭,抢险救援指挥部内每晚灯火通明。
进入塌方隧道内,记者目睹紧张场面:一些抢险人员或站或蹲,切割钢筋、钢板;另一些抢险人员在锯木板、挖土石;喊话声和马达声混杂在一起……
为尽快打通作为“生命通道”的通风孔,向被困人员输送风和流食,抢险人员以确保不发生次生灾害为前提,从3月19日晚起启用先进的潜孔钻,昼夜实施钻孔作业。针对塌方体内存在大量孤石和经常发生的卡钻、夹钻等现象,抢险人员不断调整钻机位置和钻孔速度,以加快钻孔进度。
3月20日12时26分左右,一台履带式潜孔钻钻深达到27米,与塌方土石后面的隧道空间贯通。抢险人员随后借助这一钻孔向隧道内送风并多次输送水、牛奶等物品。
同时,抢险人员不停地试着与隧道内部联系。
3月22日凌晨1时30分前后,抢险人员用一台钻机钻越塌方形成的土石堆,与隧道内部贯通。与3月20日钻通的第一个钻孔相比,第二个钻孔口径大一些。第二个钻孔贯通后,被塌落土石封住的隧道内部有了通风回路。
开掘导洞
在塌方土石堆上开掘水平小导洞,是抢险救援另一大重点措施。
作为与钻打通风孔同步实施的抢险措施,正在开掘的水平小导洞一旦贯通,抢险救援人员可进入塌方土石封堵的隧道内部。
水平小导洞起初设计高1.2米、宽0.8米,采用矩形支护结构。截至3月21日上午,水平小导洞向前掘进大约13米。据在现场实施抢险的技术人员王发林介绍,掘进随后面临一系列难题,至3月22日中午又向前推进大约1.5米。
这期间,水平小导洞支护结构由矩形优化为三角形,高度变为大约0.6米,宽度大约0.5米,只能容一个人侧身、弯腰行走。
王发林说,冬季结冰、春季融冰破坏了隧道的围岩结构和自稳能力。在塌方碎石、沙土上开掘水平小导洞好比在一堆石子上打洞,难度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