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炉子丝丝冒着热气,78岁的老人李盛远坐在一边,老泪纵横:他自己拥有产权证的房子,“说拆就要被拆了”。
李盛远老人住在甘肃省兰州市南滨河东路石化机关大院。他在这里有一套坐北朝南的房子。退休后,老人一直平静地生活在这里,“房子不大,但可以经常晒晒太阳”。
自从小区动迁以来,老人的生活再没安宁过。
2009年8月22日早晨,大院门口贴上了一纸兰州市拆迁办的拆迁公告。公告称:“为加快旧城改造建设,改善居住环境,甘肃石化天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申请对该大院的房屋及附属物进行拆迁,建设‘天成金色堤岸’住宅小区。”公告还规定了拆迁期限:自2009年8月26日至2009年11月30日。
“简直是祸从天降。”李盛远说。此前,他从未听说居民楼将被拆迁,也从没有任何人征询过他的意见。
对于没有搬迁的李盛远来说,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太难熬了。因为他和他的邻居们被停水、停暖了。
据老人回忆,农历腊月二十八晚上,突然听见楼上“哐哐”巨响。紧接着,水哗哗地开始淌。不一会儿,水灌进了他家阳台。那晚,“地上的水足足有5厘米深。”时至今日,他家墙上水渍仍依稀可见。
“屋里潮得没法儿住。”一旁的老伴朱学珍说。整个冬天,他家没有被供过一天暖气。不得已,和大多数小区未搬迁的住户一样,老人在楼房内支了铁炉子,架起了烟筒。
不仅是停暖,两个老人还要应付随时都有可能到来的停水危机——厨房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7个塑料瓶,从油桶到酸奶瓶,不一而足,全灌满了水,以备不时之需。
2月23日,春节的喜庆气氛尚未完全散去,在自家的楼道里,80岁的龚大鼎老人穿着毛衣,卷起袖口,吃力地劈柴、砸煤。因为停暖,这些几乎是老人每天的必修课。龚大鼎家中,厨房、卫生间墙壁已经发霉了,原本洁白的墙壁斑斑点点的,厨房里面缸、调料瓶上到处都“长绿毛”。隔几天家里就要打扫一遍,还要担心“水再淹进来。”
对于整个冬天停止供暖的缘由,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副会长杨军的解释是:供暖季到来之前,协会决定,无论如何要供暖,保证老人安全过冬。但“搬走的人太多了,有人坚决不交钱,住户意见不统一”。
此外,杨军还表示,该协会还曾委托兰州市供热站做出技术结论,“(石化大院)基本不具备供热条件”。
提及拆迁,68岁的大院居民陈友三“气不打一处来”。自去年11月以后,他家的电话线、电视线、网线相继被掐断了。
不到半个月,四位老人相继离世
石化大院居民楼的东边,坐落着一幢3层小楼。这里原本是一处招待所。2005年7月,兰州人金重庆以每年8万元的价格租下了这幢小楼,将“情暖夕阳老年公寓”搬到这里。她是这所老年公寓的院长。
据金重庆回忆,2009年9月30日,“情暖夕阳老年公寓”接到甘肃石化工业协会下属服务公司的通知,要求在2009年10月15日前搬离。
“15天搬个养老院,谈何容易。”金重庆表示。之后,她一边积极斡旋,一边寻找合适的搬迁地点。
“这个冬天,挺狼狈的。”金重庆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动迁以来,老年公寓也未能幸免,同样被停暖、停水。
在金重庆看来,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情暖夕阳老年公寓蒙受了沉重的经济损失。一方面,不通暖气的日子里,老年公寓的客源逐步流失,从76位老人减少至仅剩18位,四个月至少损失20多万元的护理费。另一方面,因为烧煤,老年公寓还付出了一笔额外的费用。
多次协商,索赔未果。农历新年正月十六那天,“情暖夕阳老年公寓”搬离石化大院。
而就在这个没有水、没有暖气的冬天,老年公寓的四位孤寡老人相继辞世。
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金重庆院长证实:2009年11月20日至12月2日,有四位老人相继辞世。这四位老人分别是:95岁的张静初、76岁的张维东、64岁的张晋宁、76岁的张金生。
“这四位老人生前均患有不同的疾病,天一冷,随时有危险。”金重庆告诉记者,“(老人的)死亡与停暖有关系,烧炉子室内温度达不到18度,容易感冒,引发并发症。”
“办了11年养老院,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老人的死亡,令金重庆感到“内疚”。张静初生前是军属遗孀,没有子女亲属,金重庆一手料理了老人的身后事。
2010年3月22日下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副会长杨军表示:双方的租赁合同早在2009年9月份就已经到期。
当被问及“停暖与四位老人的离世是否有关系”时,杨军说:“这个我就不知道有没有关系了。如果拿老人说事,拿老人的生命做赌注、开玩笑,丧失天良,连基本的道德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