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巴彦淖尔新闻 正文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
内蒙古新闻网  10-04-16 10:54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中国巴彦淖尔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依托资源起步,但该旗不唯资源谋发展,大力培育接续替代产业。迎合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扎实推进富民强旗工程。

  一是推进产业发展大循环。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后旗把追求“绿色GDP”作为发展的永恒主题,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道路,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挥园区企业集聚优势,贯彻生态工业理念,促进园区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循环经济体系。紧紧抓住国家、自治区加大对企业技改升级奖励的机遇,推动现有企业进行技改升级,加大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引进“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和去碳技术”,最大限度地节能减排、清洁高效、循环利用,把绿色经济作为企业的永恒目标。积极创建自治区级生态环境保护区。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多晶硅、装备制造等新能源、高科技产业等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发展潜力大的战略性低碳产业,努力实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互动双赢。

  二是建设循环经济大基地。全面整合地区生产要素,促进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集中,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集中集约利用。以科学、理性、超前的发展理念进行研究和设计“清科乐”工业园区,打造一流的区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进一步明确主导产业和功能定位,促进产业适度集中发展,严格实施园区准入机制,禁止重污染企业入园,努力提升园区档次和品位。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成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生产要素聚集区,以大基地支撑大产业。构筑完善的道路支撑体系。以畅通提质为重点,着力构筑东西贯通、南北对接的运输网络。构筑完善的电力支撑体系。以提高电力保障能力为目标,确保青山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年内投入使用,启动风电场500千伏汇集站建设,为保障风电输出、实现跨国供电和山后矿产资源的开采提供强有力的电力支撑。

  三是推进民族文化大旗建设步伐。打造文化大旗作为今后后旗替代型产业,该旗将围绕构筑“大文化、大体育、大文物、大旅游”格局,全面加快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培植文化产业,不断繁荣蒙元民族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通过制作宣传片和民族特色的电视电影以及草原歌曲,提高民族文化的艺术水平和社会影响。支持发展民族手工业,创建民族手工业发展园区,将后旗建成全区重要的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基地。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进度,完成田野文物普查。以博物馆建设为依托,以文化遗产展览、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开辟建立公益性文化普及基地。加大嘎查村文化站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牧区先进文化,进一步促进农牧民生活方式转变。

  四是促进绿色农牧业快速发展。后旗大力实施生态转移战略,在保证生态自然恢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发展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业、引导人民群众逐步形成低碳生活方式、改变传统消费习惯,在生活中尽力减少资源浪费,树立全新的低碳生活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今年,后旗将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该旗最大的基础工程,从维持生态平衡、戍边、传承草原文化、维护民族团结的角度,留在牧区的乌拉特牧民同时担任护林员、草监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养殖或就近入企务工或从事商贸流通等行业,实现牧民致富和生态恢复双赢的目的。加强草原监管,高度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等违法行为,切实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让乌拉特草原青山绿水常在,积极构筑好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高效城郊农业。2008年,后旗的农田和草场被相关权威部门认证为绿色无公害基地,借助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后旗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高效城郊农业,充分发挥城郊村地缘优势,采取政府补贴、农户自筹、企业带动的形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精品农业,使城郊农业成为城市低碳经济的延伸产业和互补产业。今年将继续扩大无公害蔬菜种植园区规模,新建蔬菜大棚300座,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5000亩,争取三年内蔬菜种植基地达到2万亩。

[责任编辑 张慧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481134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