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上海世博会正式开园,内蒙古馆也同步正式运营。站在世博会这个绚丽的舞台上,内蒙古馆以独特的景观设计、浓郁的草原文化气息,以及开放的发展理念向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展示着内蒙古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在内蒙古馆中,有蓝天、白云、胡杨林、奔腾的骏马、辽阔的草原……内蒙古壮丽的自然风光在馆内得到了集中地体现,吸引参观者不断驻足拍照。馆内展出的各种文物让陶醉在美丽风光中的参观者进一步了解了内蒙古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发展的脉络。节能、环保的未来城市发展理念赢得了参观者的共鸣。
伴随着悠扬的马头琴声、身着蒙古族服饰的礼仪讲解员与您一起走进内蒙古馆、走进内蒙古。
作为一个参观者、记录者,记者也深深的为内蒙古馆所吸引、震撼,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将推出《走进内蒙古馆系列报道》,希望您能循着我的笔、我的眼来到上海,走进内蒙古馆。
走进内蒙古馆系列报道之一:洁白的骏马——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腾
记者 刘俊霞

奔腾的骏马
走进内蒙古馆,六匹洁白的骏马向参观者奔腾而来。六匹骏马由中国著名雕塑家马立民先生创作,雕琢精细、姿态各异、动感十足,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拍照。
上海世博会内蒙古馆馆长、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李春光介绍说,骏马伴随着草原游牧民族顽强的从远古走来,充满活力和勇猛进取的精神,表现出草原游牧民族强烈的生命意识。展馆中昂首奔腾的骏马寓意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进取、共同发展,满怀希望的奔向美好的未来生活。而之所以选择白色,是因为蒙古族十分崇尚白色,认为白色象征着纯洁和高尚。传说,成吉思汗的坐骑就是一批全身毛色纯白,没有一绺杂毛的白色骏马。
4月30日,蒙古国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来内蒙古馆参观,也被六匹骏马雕塑所吸引,还向工作人员询问,为什么是六匹而不是八匹。工作人员告诉额勒贝格道尔吉总统,因为有两匹马还在草原上守护着圣主成吉思汗的陵园。
江苏的参观者李一民告诉记者,现在见到内蒙古人,还会询问是不是在骑马。不是觉得内蒙古落后,而是觉得奔腾的骏马是内蒙古、内蒙古人的标志和象征。当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万马奔腾、骏马飞奔时,就会联想到“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族。
其实,从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出现以后,便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马是蒙古民族游牧生活和生产中的得力助手,是民族生命力的代表。因此,一个好的驯马手,是众所敬仰的英雄,牧民只要有了好马比什么都重要。
马勇敢、柔顺、善解人意。接受人对它的驾驭,从不欺侮弱小的动物;合群,热爱集体生活。由于蒙古族年年岁岁同马在一起,才锻炼出蒙古民族这种粗犷豪放的性格,敦厚质朴的感情,机敏果敢的气质。
蒙古人喜爱马,在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都可以看到对马的无尚崇敬:蒙古包前矗立的两根旗杆——“玛尼宏”,旗杆与旗杆之间拴着一根羊毛细绳,绳子上系着蓝色、黄色、绿色、白色、红色五面小旗。蓝色小旗象征纯洁无暇的蓝天,黄色小旗象征地肥草茂的土地,绿色小旗象征鲜花竞放的草原,白色小旗象征财源滚滚的畜群,红色小旗象征生活幸福国泰民安。各色小旗上都绘着九匹昂首嘶鸣、扬蹄奔腾的骏马,骏马与骏马之间的空白处,还用蒙、藏两种文字写着:“希望之马奔腾飞跃,愿我们的民族繁荣吉祥。”蒙古包门的上方,绘着一匹奔驰的宝马,腾空飞驰,用来表示他们对幸福的向往。此外,他们穿的坎肩叫马褂,穿的靴子叫马靴,拉的乐器叫马头琴,喝的佳酿叫马奶洒。放牧、出门远行,参加“那达幕”,他们都要挑选精良的马匹乘骑。而且,鞍具、笼头都有一定的讲究,金银雕花鞍、景泰蓝鞍、鲨鱼皮鞍价格上等,质量最好。串拴在一起的五色布和攀胸铃在笼头上戴着。大批文人学士纷纷编故事、写赞词、唱赞歌,《蒙古族婚礼歌》中有首《赞马歌》这样写道:
雄狮般的脖颈啊,
星星般的两眼,
猛虎似的啸声啊,
糜鹿般的矫健。
精狼似的耳朵啊,
凤尾般的毛鬃,
彩虹似的尾巴哟,
钢啼踏碎千座山,
这是新郎骑的骏马,
去迎亲的骏马啊,
汗水洗过的一般,
四蹄踏开幸福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