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巴彦淖尔新闻 正文
巴彦淖尔市强化措施全力推进社会保险工作
内蒙古新闻网  10-05-18 09:08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内蒙古日报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坚持以保民生、保稳定、保增长为主线,抢抓机遇,积极跟进,不断加大机制创新力度,以解决特殊、困难群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为切入点,进一步扎实推进全市社会保险制度建设。

  截至2009年年底,巴彦淖尔全市参加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的各类人员分别达到了17.74万人、60.50万人、9.54万人和7.80万人,其中养老和医疗保险分别较上年扩面新增2.51万人和19.8万人,增长16.5%和48.6%;征缴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四项社会保险费127153万元,较上年增收41484万元,增长48.4%,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的145%。

  强化措施迎难而上减负保面

  2008年下半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巴彦淖尔市多数生产企业,特别是矿山、冶炼、化工等企业一度经营困难,就业形势严峻,企业和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能力下降。

  为此,巴彦淖尔市政府审时度势,迎难而上,主动应对,在全区率先采取了扶持企业稳定就业,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将灵活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缴费基数和档次,由上年全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80%和100%两个缴费档次,增加到60%-100%五个档次,解决不同收入群体缴纳养老保险费的需求。对因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经营困难的企业,改按季度、半年或年度缴费,并签订缓缴协议,限时补缴;医疗保险一律按全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80%缴费;工伤和生育保险缴费比例在原基础上整体下调20%;在保证商贸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优惠政策落实的情况下,对企业新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给予缴纳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三项社会保险补贴。通过多条强有力的措施,巴市一举实现了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的增长态势。

  以人为本完善政策重视特殊

  “五七工”、亦工亦农人员、原国有企业超龄人员及行政事业单位辞职人员等特殊边缘群体的老有所养问题一直是社会牵挂的问题。2009年,巴彦淖尔市市委、政府将此列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并多个部门联动推进,经过专题汇报、实地考察、约访代表、反复调研、科学论证后,最终出台了《关于解决城镇国有集体劳服企业等用人单位未参保人员养老保险遗留问题的实施办法》,按照一个政策,一揽子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原城镇国有、集体、劳服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中未参保的类似人员一次性全部纳入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对于已达到或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按照一次性缴纳10000元~50000元不等的养老保险费,享受350元~700元不等的养老金;未到龄的,可选择不同的缴费基数和档次进行补缴。既考虑了这部分群体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又体现了缴费多,待遇水平高,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

  由于此项政策门槛比较低,针对性和普惠性较强,一下子使得6000多名原国有集体劳服企业人员及部分亦工亦农人员、行政事业单位辞职人员实现了老有所养。

  强化监督以管理促服务

  社会保险作为稳定社会的安全网和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已走进千家万户,并与百姓紧密相连。

  一直以来,巴彦淖尔市社保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建设离退休人员活动中心为平台,努力打造和完善经办管理为主体的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模式。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建立具有相当规模、设施完备的离退休人员活动中心五处,投入使用面积6600多平方米,日接待离退休人员学习、娱乐、健身、咨询等服务活动达3000多人次。2009年,来自市直和7个旗县区的350名离退休老同志分别参加了文艺表演、体育竞赛、书画展览等文体活动。

  同时,为强化监督,以管理促服务,巴市与各旗县区全部建立了集申报、核定、缴费和待遇审批于一体的社会保险服务大厅,公开了参保缴费、待遇享受等程序。医疗保险费集中审核审批报销,并全部在统一的计算机程序下操作,不仅确保了医疗费报销程序的公开、公正、公平、透明,还坚决杜绝了虚假票据套取医保基金现象的发生。另在生存认证、杜绝养老金欺诈冒领等行为上也实施了有效的监控。(扈建忠)

[责任编辑 田娟娟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481134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