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殿华对地震一点也不陌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4次大地震,我都赶上了。”这个75岁的老人乐呵呵地笑着,语调就像谈论天气一样轻描淡写。
可地震的威胁从来没真正降临他所居住的河北省冀州市。事实上,这个从医60年的老医生对地震最直观的感受,不过是30多年前唐山地震时,“家里晃得厉害”。
是他在追着地震跑。4月14日晚上,当老人从新闻上看到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时,他立马准备好药品和医疗器材,第二天早上5点就跑到几个年轻朋友家去敲门,拉了3个人组成“抗震救灾医疗队”,开上自己的本田车,“马上出发”。
这是他与地震的第四次相遇。1966年邢台的7.2级地震和1976年唐山的7.8级地震发生时,作为当时冀州市唯一一家医院的院长,吴殿华按照上级指示“出个医疗队”前往救援。几十年后,他还清晰地记得到达震区后看到的“可怕”场面:“房子都垮了,道路两侧摆着满满两排死人,一下雨就尸臭冲天……”但更打动他的,是伤员看到他时“求救的目光”。
到了2008年的汶川地震,这个已经退休的老医生正自己经营着一家医院,再也接不到“上级指示”。可电视上“7.8级”的数字还是让他心中一惊:“唐山地震又来了!”
他拿出地图,找到这个“从没听过的地方”,发现周围全是密密麻麻的城市。“这可不得了!”吴殿华马上从自己的民营医院里找了100多种药品、80多种医疗器材,带着医院的护士,找了两个司机,开着救护车,花了20个小时跑到了四川,在德阳第二医院的受灾群众安置点帮忙救治伤员,一待就是半个月。
“地震的时候,根本没时间思考,只有马上冲过去,”吴殿华说,“早到十分八分,就可能多救两条命。”
与两年前的汶川相比,玉树的距离又“远了三分之一”。吴殿华和他的3个同伴儿花了35个小时才走完3000公里的路程。到达震区后,因为强烈的高原反应,这个在华北平原待了一辈子的老人,心跳已经达到每分钟200下,下车没走两步就几乎要昏过去。
不过,找到地震指挥部,说明自己的来意时,他又“装得好好的”:“我没有高原反应,我这就是累的……”
其实,这个14岁就当医生的老人比谁都清楚,自己的症状是心房纤颤,“一检查准住院”。“那哪行啊!”吴殿华提高了嗓门,“让别人来救我,我不就成‘麻烦’了吗?我是来救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