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正文
高考选专业在国家重大专项里捧出个金饭碗
内蒙古新闻网  10-06-11 17:26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中青网  
 

  如果你从小喜欢探究科学原理,有投身科学研究的志向,同时具备思维概括、逻辑推理、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很强的动手能力,总之就是数理化学得不错的话,找些资料查一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没准能确定一个自己感兴趣,而且很有发展前途的专业。

  创新性不足一直羁绊着我们走向科技强国的步伐,重大专项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以实现国家目标为目的。11个重大专项,是我国到2020年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

  这些项目中第一类电子与信息包括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专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专项共四项;第二类能源与环保类包括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专项,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专项共三项;第三类生物与医药类包括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共三项;第四类先进制造类包括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大型飞机专项共两项。

  即使不了解具体的内容,单看这些项目的名称,就足以知道他们的重要性。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说:“我们要通过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培育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群,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掌握一批关系国计民生和国防的核心技术;建成几项标志性工程,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大专项是大产出,当然也是大投入,据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重大专项共启动实施了2500多个项目课题,已安排中央财政经费300多亿元。这两个简单数字背后体现出的是对大量科技才俊的需求。

  比如,名列头号的“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专项”,这一通常被简称为“核高基”的项目,涉及电子信息和国防电子装备的核心领域,主要涵盖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产品三个方向。“核高基”的目标不仅要掌握关键技术,还要产业化。目前一批重点课题已经有突破性进展,比如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研制成功。信息时代,选择与软件、数据库、操作系统、软件平台相关的专业、职业前景不用质疑。

  现在很多人已经开始使用的3G手机,其中的TD-SCDMA技术由我国掌握。不过,这只是移动通讯技术向前无限发展的一个节点而已,我国的4G方案已经入围国际候选标准。这就是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专项”的成果。自主知识产权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现在不仅带动了上下游几百家产业链企业,同时还有许多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开拓市场。无论是技术攻关,还是生产企业,通讯技术、芯片生产等相关专业今后的工作机会多多。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大问题,重大专项中除了有“大型油气田及煤层开发”这样传统能源项目,也有“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专项这一核能利用项目。

  这一项目确实与我国核电发展规划紧密相关。其中的先进压水堆就是指的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这一技术由美国西屋公司掌握,经我国全面引进、消化、吸收,目前已经在建第一座三代核电站。此外,通过我们的再创新,由我国掌握全部知识产权的CAP1400新型三代核电站,也已开始着手建设示范电站。

  我国核电建设从上世纪70年代起步至今,已经建成6座核电站,11台机组,但是核电在整个电力供应中所占比例极小。2007年11月,我国发布首部《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核电容量达到1800万千瓦左右。据估算,在未来十几年,中国的版图上会新出现40台以上核电机组。目前湖南、湖北、河南,等内陆省份也在为建核电站进行前期工作。

  一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需4年以上建设高峰期,需要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上千人,其中相当数量人员应是具备相关经验的“高端人才”。其中也包括被称为黄金人的“高级操作员”,培养一个的费用不亚于培养一个飞行员。

  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露事故以及美国三厘岛核电站事件之后,整个国际社会的核电发展进入了20多年的寒冷“低迷期”.不过,目前各国又进入了一个核电建设的高峰期。核电是一个上下游产业链非常长的产业,因此不管是选择原理性研究的核物理,还是与核电站建设有关的核工程、自动控制、设备制造等专业,都将大有用武之地。

[责任编辑 张慧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481134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