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海事局6月16日发布南中国海海盗警报,称6月10日以来有多艘运输船在印度尼西亚Mangkai、Anambas和Natuna岛沿岸的南中国海海域遇袭,其中包括一艘中国石油制品运输船只。
对此,中国南海研究院任怀锋副研究员表示,解决南中国海海盗问题,加强区域合作是必然之举。
任怀锋对中新社记者说,南中国海海盗问题由来已久,涉及区内国家主权、航道安全、国际海洋法公约等领域,需要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法律、科技等手段加以应对。南海地区的航道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连接东北亚、西太平洋、印度洋及中东地区的重要海上通道。每年约有5万艘左右的船只通过这一海域,超过世界船舶吨位的一半。世界贸易总额的大约15%通过东南亚海上交通线。
如何解决南中国海的海盗问题?任怀锋认为加强区域合作是必然之举。但他同时分析指出,由于目前国际社会对“海盗”定义不一致,使得区域合作打击海盗的行动陷入“两难”。比如,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盗”包括:在公海上对另一船舶或飞机,或对另一船舶或飞机上的人或财物等的袭击行为,突出了遇袭地的“公海”概念。国际海事局关于“海盗”定义为:“登船意图实施盗窃或任何其他犯罪,以及为实现该行为意图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界定更加宽泛,其中涉及到沿岸国对海盗事件发生海域的主权管辖。因此,国际社会联合应对海盗的行动,在具体实施的层面上面临着主权和法理等棘手问题。
尽管如此,南海区域非传统安全合作实践仍在不断推进。据介绍,近年来中国高度关注南中国海地区的非传统安全。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宣言》。2004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关于非传统安全问题上的合作备忘录。2005年9月7日,中国首次派代表团参加马六甲和新加坡海峡安全会议,明确表示支持马六甲海峡沿岸国在维护其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中占主导作用,中国也愿意加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