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屡禁不止,记者走访呼和浩特市部分农村——揭开盗墓背后的黑色利益链
几年前,一部名为《墓道》的电视剧让人们从中了解了神秘的盗墓贼和他们鲜为人知的生活,也使得盗墓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利益的驱使,使不少人选择了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行当,不但是我们周围的古墓频频惨遭盗掘,甚至连一些刚刚下葬的墓穴也是屡屡被盗墓贼光顾。
盗墓现象时有发生
武川县哈乐镇什股地村是一个交通并不便利的小山村,村子里原本有几十户人家百十多人,后来随着大量农民外出进城谋生,村子里留下来的也就30多个人,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他们因为行动不便,又对故土有着难舍难离的情结,因此,选择留守在村子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就在这个村子的东南面有一片家族式的坟墓,是村子里陈姓家族的墓地。就在这片家族墓地的中间,有一座坟墓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在坟墓的周围有上面雕刻着各种精美图案的石桌、石凳、石碑等。据陈家人介绍说,这座坟墓的主人是他们家族里清朝乾隆年间的一位高官,至于这位墓主人到底是谁,做过多大的官等问题,就连陈家的后人们自己也说不清楚,有的人说这位先人曾经当过清朝乾隆皇帝的老师呢!不过,尽管没有确切的资料记载,但通过这些精雕细琢的石器,陈家人还是能够感觉到自己的这位先人绝不是一般的普通百姓。2008年夏天的时候,让陈家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一天,村里的一位村民要到田间劳动路过这里的时候,惊讶地发现这片墓地里有一些刚挖出不久的鲜土,等到走近了仔细一瞧才发现,原来是墓地被人给挖开了。闻讯而来的陈家人到了墓地后看到,包括他们引以为豪的这位先人的坟墓已经被人挖开了,死者的尸骨、棺材等物凌乱地散落在周围,现场一片狼藉。几位年长者建议陈家人先收拾一下现场,尽快重新恢复原样为好。但是,让陈家人做梦都想不到的是,还没等他们按照当地的习俗准备好重新填埋这座坟墓时,仅仅隔了一天这座坟墓被盗墓贼再次光顾,坟墓里边的陪葬物几乎全部被盗,只是在现场遗留下一只手镯。这件事情,给陈家人的心中留下了永远也挥之不去的阴影。因为,在当地群众的头脑中,祖坟被盗实在是一件令人沮丧和不痛快的事情。
同样是在武川县哈乐镇,有一个名叫半沟子的小山村,这里山大沟深,交通十分不便。在这个小山村西不到2公里的地方当地老乡叫“麻池”,一股山泉从两座山的中间流过,景色非常不错。在麻池的北面山坡上有两座坟墓,至于这坟墓的主人是谁,和谁有关系等问题,就连村子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也没有人知道。由于年代久远风吹雨淋,坟墓已经变得很不显眼,如果不仔细看的话,一般人都难以发觉。2009年秋季的一天,这两座已经沉睡了上百年的坟墓被人挖开了,据说盗墓贼是在大白天去盗墓的,至于从墓中盗取了什么样的随葬品,人们就不得而知了。6月18日,虽然距离这两座无主坟被盗已经过去了大半年,可记者途经这里的时候,远远地还能看到两座坟墓已经被挖开的痕迹,周围散落着一些杂物和废土,实在是惨不忍睹。“要想富,盗古墓”,曾经是盗墓行当里很流行的一句话。的确,由于一般的古墓里或多或少地埋有一些随葬的物品,使得盗墓贼对此虎视眈眈,想方设法地去找寻这样的古墓盗采,从中大发不义之财。可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些缺德的盗墓贼就连刚刚去世下葬不久的现代墓葬也是照盗不误,而盗墓贼为的就是死者身上随葬的一些金银首饰,甚至是一副质地不错的棺材。据武川县一位知情者说,近些年来,在该县西部地区的一些乡村,有一些人专门从事这种下三滥的盗墓勾当,他们平时四处游荡,探寻哪里有可以盗采的墓葬,一旦发现目标以后,就组织几个人乘着黑夜去盗采。由于这些人活动诡秘,内部组织严密,且分工明确,一般人根本就不可能了解他们的真实面目。
漫无目的挖掘严重毁损文物
虽然对于所有的盗墓贼来说,能够从古墓中挖掘出更多、更精美的随葬品或者是文物,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可是,受环境、地理、知识面等多方面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盗墓贼每次都能挖到“宝贝”,劳而无功的挖掘经常发生。有的盗墓贼原本就对古墓和文物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甚至是一窍不通,只是漫无目的地挖掘,因此,即便是真正的“宝贝”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2008年4月12日上午,在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广益隆镇南营子村,当地的10多个村民利用农闲时节,用铁锹、镢头等工具在1996年就被自治区批准公布为自治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广益隆古城遗址”盗挖古城遗址。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只挖出了一张锈迹斑斑的金属牌子,盗墓者看着这个不显眼的东西都觉得很灰心,一个盗墓者随手将这张金属牌子别到了后腰上。就在他们大肆挖掘的时候,得到消息的当地民警赶到了现场,3个盗掘文物的农民被当场抓获,其余的盗掘分子四散逃走。民警测量了一下这张金属牌,长30厘米、宽8.3厘米、厚4厘米,重407克。经内蒙古文物鉴定委员会的专家进行鉴定,盗墓者盗掘的这块牌符竟是为元代银鎏金八思巴文牌符,属国家一级文物,对于元代考古研究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而且,此牌符目前为中国第一块出土的银质鎏金牌符。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认为,蒙元时期牌符的类别主要有金牌、银鎏金牌、银牌、铜牌等几种。金牌为顶级牌符,为万户、千户或者皇族、钦差佩带使用。银质牌符包含银质鎏金这一类牌子,属于牌符中仅次于金牌的一种,为百户以下官员佩带。而就在几年前,一些盗墓贼趁黑夜将我区敖汉旗萨力巴乡章家营子村南山的一古墓盗掘,文物部门在清理现场时同样发现了三块尚未被盗走的玉牌,上面刻有精美的胡人奏乐图案,为全国罕见,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也属国宝级的文物。
盗墓手段日趋现代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过去,只有文物大省才会出现严重的盗墓现象,而现在已经成了哪里有古墓,哪里就有盗墓贼。更可怕的是,盗墓者不仅分工明确、工具完备,而且他们很多人都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使用较为先进的探测仪器,为盗墓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6月19日,记者几经周折与一位以前从事文物收购现在自称“金盆洗手”了的清水河籍李姓人士见了面。他告诉记者,如今的盗墓行业是盗掘、运输、窝藏、销赃一条龙作业,不是“圈内人”根本无法了解其中的内幕。他说,现在的市场上出售一种金属探测仪,只要是金、银、铜、铁、锌等金属在地下,探测仪就会根据不同的金属发出不同的报警声。
寻找古墓是一个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活,有些经验丰富的盗墓者每到一处必先察看地势。由于古人迷信风水,因而多数古墓都建在所谓的“风水宝地”上,如依山傍水之处,尤其是古河道的拐弯处,必然是墓葬聚集之地。此外,墓葬周围的草木甚至泥土,都是盗墓者做出判断的重要依据。还有的盗墓贼会依照气味的不同来分辨某处是否有墓葬。比如秦汉时期的墓葬中,常被灌注水银和朱砂用于防腐;而唐宋之后的墓葬墙壁上通常涂抹有青膏泥。这些特殊物质散发的气味,一般人难以察觉,而有经验的盗墓者总能敏锐地辨别出来。另外,一般的盗墓者都能说会道,每到一处他们便会拜访当地的老人,通过交谈从中获取有关古墓的信息,有时他们也会通过当地的史志搜罗相关的信息。一旦发现古墓后,盗墓贼会根据地表的地势等情况,准确地找好打洞方位,以最短的距离进入墓穴,将里面的随葬品或文物盗取一空后逃之夭夭。
清水河县文管所的刘建国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盗墓者多是为了短期内获取非法暴利铤而走险的人,盗墓活动猖獗的主要原因除了利益的驱动外,也有来自社会的误导。刘所长说,有时过多地宣传文物的经济价值,会让不少人认为收藏文物是发财致富的手段,这种错误的导向催生了一批梦想通过盗墓致富的人。而疯狂的盗掘和贩卖不但造成了国家文物的巨大流失,也使一些重要的历史信息很难再完整取证,可以说,盗墓贼毁掉的不仅是文物,更是历史。(记者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