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热点 正文
全国“蚁族”超百万 八成状况一般
内蒙古新闻网  10-06-30 12:24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新华网  
 

  为了蜕变选择坚守

  为什么留在省会城市?因为对这个城市有感情,更重要的是,这个城市寄托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年轻就敢想敢为,年轻就不怕失败,年轻就应当为理想拼搏直至伏地喘气,同时不忘仰头向苍天大笑。”一张贴在墙上的字条,透露出“江蚁”不轻易为外人道的心气。

  “江蚁”们大多来自武汉本地的二本、三本和专科院校,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极少。报告显示,71.1%的“江蚁”毕业于普通本科及大专院校,12.1%毕业于重点高校。同时其中90%系非武汉市湖北籍。

  对他们来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虽好,却似乎高不可攀。若能扎根在武汉,也足以让自己和父老乡亲脸上有光。

  “蚁族”选择坚守在城市时,大多都有过一段艰苦日子的思想准备,他们为了明天的梦想甘愿承受今天打拼的辛苦。“江蚁”们其实并不像外人想象的那样悲观和颓废,相反,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努力。

  宜昌人小徐,专科毕业后卖过饮料,卖过报纸,后来终于获得了中国电信的一个营销岗位。无论酷暑寒冬,不管刮风下雨,他每天都要奔波于武汉三镇各促销点。闲暇时,他还会跑去离住处不远的光谷书城给自己充电。南京一所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刘强为了能让自己生活得滋润些,拼命加班,曾经为了做一个程序3天3夜没合眼。

  报告显示,在工作满意度方面,42.4%的毕业生认为“一般”,偏满意类的比例占33.4%,偏不满意类的比例占24.3%。

  这些数字说明,3/4“蚁族”目前能够维持他们的日常生活支出,这对怀有进一步理想憧憬的他们来说,能够立足就有未来腾飞的机会。供职于洪山区一家广告策划公司的薇薇乐观地说,只要通过几年摸爬滚打,练就一身真本事,就不怕过不上好日子。

  在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杨宜勇看来,“蚁族”在城市是有上升通道的。

  深圳市的很多亿万富翁当年就是从住“10元店”起家的,北京的很多名人都是从住地下室开始创业生涯的。武汉当代科技发展总公司董事长艾路明当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同其他6名不同专业的武汉大学毕业生凑了2000元开始创业,现在,他的集团公司在武汉拥有药业、房地产、金融、教育等多个产业板块。

  然而,对绝大多数“蚁族”来说,能够登上金字塔尖的只是凤毛麟角,大部分人每天还得从事平凡的劳动。维持现状还是撤退,是“蚁族”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应继续完善就业竞争机制

  教育部起草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从现在起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4.2%提高到40%,高等教育总规模将从2900多万人增加到3550万人。

  以湖北为例,湖北省共有高校121所,2010年湖北在校大学生有130万,其中武汉市有108万在校大学生,比2008年净增4万。2010年,湖北省毕业35.6万大学生。可以预见,大学毕业生与武汉市工作岗位的需求差额会更大。

  同时,在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心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差距还会继续扩大。因此专家预计,“蚁族”这一群体将长期存在并有递增的趋势。

  黎民认为,当前某些城市的就业市场供过于求,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毕业生往大城市集中,都是“蚁族”生成的重要原因。从资本运作角度来说,“蚁族”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无法有效地“扩大再生产”。如果他们到了30岁左右还不能有效地“扩大再生产”,他们中的一小部分就有可能因为无法承受的压力而产生负面情绪。同时这些“蚁族”往往都是网民,负面情绪有可能通过网络传播而扩大,这样的情况值得重视。

  黎民指出,要实现“蚁族”状况较为彻底的改观,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完善就业竞争机制,形成更加公平、充分的就业竞争;其次,社会要正视、重视“蚁族”的生存状况,并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情绪疏导;再次,通过缩小城乡差别,促进“蚁族”自然回流,完善和配套已有的鼓励毕业生到中小城市就业的有关政策;最后,有关部门要继续倡导和鼓励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加强和改善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各项具体政策。(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 魏佩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481134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