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社会法制新闻 正文
警惕:冒充电信、银行、公安人员的连环诈骗
内蒙古新闻网  10-07-08 12:18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内蒙古晨报  
 

  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指挥中心通过新闻媒体发出预警信息,请社会公众加强防范,警惕冒充电信、银行、公安人员的连环诈骗。

  近期,在央视法制频道播放的电信诈骗连环案中,有一女主人公被冒充电信、银行、公安人员的一伙人共骗取现金300万元。犯罪分子假冒电信、银行及公安人员,以受害者家中固定电话恶意欠费为由,利用银行卡转账的方式实施诈骗。此类案件的频频发生,对群众的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其作案手法主要表现为:冒充电信局工作人员拨打受害者家中固定电话,称有人冒用其身份开通了座机电话,用于拨打国际长途,已欠费数千余元,建议去公安局报案,并让受害人按照语音提示将电话转接到公安局,然后由另一人冒充民警以被害人个人信息被泄露,并被他人在银行开设账户从事贩毒、洗黑钱等犯罪活动为由,谎称为被害人提供银行账户安全服务,让受害人将银行卡内的钱全部转账至其指定账户内。之后,嫌疑人立即将转入的钱分别转入其他银行卡,最后在ATM或者银行柜台上取现。

  犯罪分子使用的电话是极具欺骗性的网络电话、“一号通”等虚拟电话号码,受害人根本无法拨通,只有在家等待嫌疑人的电话,其作案时间一般选择在上午8时至下午5时。此时正是银行营业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犯罪嫌疑人能顺利使用信用卡转账业务。

  为此,自治区公安厅指挥中心提醒社会公众:遇到这样的陌生电话一定不能慌张,最好重新拨回去询问一下,或拨打中国电信“10000”、报警电话“110”或银行的服务电话核实情况,以免上当受骗。(鲁蒙海)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481134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