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的以色列东耶路撒冷地区的隔离墙。新华社记者郭磊摄
巴以问题、伊核问题、伊拉克问题……中东地区局势错综复杂,热点问题集中且都处在变化与调整之中。这些变化的因素有的来自中东地区各国内部,有的来自外部,本文试图探寻新变化的特点,挖掘变化背后的原因,解读各国在变化中的新考量。
伊核,美国围而不攻
伊朗原子能组织主席萨利希7月7日表示,联合国和美国对伊朗实施的新制裁可能延缓伊朗核计划进展,但不会使伊朗停止核计划。按照西方媒体的说法,这是伊朗官方首次公开承认新制裁影响到了其核计划。
继联合国安理会6月9日通过了第四次制裁伊朗的第1929号决议后,7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又签署了单方面制裁伊朗的法案,无论在力度还是范围上均大大超过安理会相关决议,被称为对伊“史上最严厉制裁”。在伊朗与巴西、土耳其签署“非常接近于国际原子能机构所提出条件”的核燃料交换协议背景下,美国“迫不及待”出台制裁措施凸显其对伊态度的异常强硬。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东研究室主任王京烈认为,美国的这种态度是冷战思维的延续,尤其是在伊拉克战争之后,中东地区敢于向美国挑战的国家只剩下伊朗。伊朗与美国的敌对状态直接影响到了美国对海湾地区石油资源的控制。
然而,因为深陷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的泥潭,美国内反战情绪高涨,且顾忌过分刺激会掀起其他一些伊斯兰国家的反美情绪,美国目前采取了“围而不攻”的策略,用经济制裁为主而非军事手段施压,并在这个过程中等待机会,寻找变数。王京烈认为,西方多年的经济制裁对伊朗还是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作为中东产油国,伊朗的发展明显滞后于阿联酋、沙特等国,而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发展和购买武器方面,则进一步拖累了伊朗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