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娱乐新闻 > 电影 正文
唐山人对《唐山大地震》很纠结:很想看又怕看
内蒙古新闻网  10-07-14 15:19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人民网  
 

现场唐山观众看完片后在留言板上写下感受,许多人都表示感谢冯小刚

  将于7月22日上映的重磅巨制《唐山大地震》,前晚在唐山体育场举行了万人首映礼。导演冯小刚携影片编剧苏小卫、主演徐帆、张静初、李晨、陈道明、张国强等演员现身,和现场万名唐山观众同场观看。不过,让在场的全国媒体意外的是,对34年前的这场灾难最有感触的唐山人,虽然也哭得稀里哗啦,但在看片过程中也不断发出笑声,“很真实,有些对话和细节很有意思,而且演员的唐山话说得很地道”。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观众,他们均表示看完后情绪很复杂:“觉得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

  唐山人的认同:

  故事抓得好,生活细节特真实

  影片一开始就出现的震撼场面,很快就将唐山人民带入回忆当中,徐帆在废墟上挣扎着救儿子还是女儿的场面,成为现场第一个抽泣的泪点;母女时隔32年再见的场面,更让现场的悲情气氛达到高潮。冯小刚当众表示:“这次我是回来交作业的,我只想问问唐山人民,我的作业中不中?”现场万人齐声回答“中”。一位姓刘的中年女士表示,“当年大地震的时候我才6岁,但看了影片还是能想起很多场景,觉得很真实,而且点也抓得很好。片中徐帆家庭的情况,在当时的唐山不是一两个家庭的情况,地震后的孤儿太多了。”至于是否会带亲朋好友来看,她却表示很纠结,“我有个哥哥,他女儿就是在地震中没了,我想叫我嫂子来看,但又觉得她会痛不欲生。”而在地震时已经18岁的肖女士则干脆说:“看了很痛心,真的很矛盾,因为在地震中没有受到伤害的唐山人实在是太小部分了,真是很想看又怕看。”

  不过,在看片的过程中,现场的笑声也会时不时发出,让记者们颇为意外。影片一开始,两位小演员在片中抱着风扇跑来跑去,回家后抢着吹风扇的镜头,就让现场观众爆笑;而演员间情绪激动的唐山话对话,观众席中也会发出笑声。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影片最后母女相认,徐帆向张静初下跪时,不少人眼泪夺眶而出,但随后徐帆一句“你是从哪儿冒出来的”感情宣泄,却又有不少观众笑出声来。肖女士表示:“我们有笑,但是是因为他们的唐山话说得很好,特别贴近我们,一些生活细节也很真实。”

  唐山人的不认同:

  场景不够惨烈,为啥植入广告

  不过,也有小部分观众表示影片有一些偏离事实的地方。观众张老伯认为影片虽然讲述的是事实,但却没有太多感动,“我觉得影片中的场景不够到位,当时的情况惨烈得多,看起来也可怕很多。而且当年地震之后,我并没有看到这么多受伤的人和尸体,因为大家都被埋在地下了。另外,当时的救援队根本没有来得这么快。”

  而唐山观众显然对片中的植入广告也十分敏感,当徐帆和隔壁的老牛在家中喝酒聊天时,影片给了他们喝的酒的品牌“剑南春”一个长达两秒的特写。虽然体育场很开阔和空旷,但观众席上传来的惊叹声依然十分响亮,记者身后的一位中年妇女更是说:“他们为啥非要喝剑南春呢?”至于片中演员们说的唐山话,也有唐山人认为并不地道。“我总觉得他们说着说着,就变成不像是唐山话了,有点像东北话或者普通话。”

  意料中,意料外:

  当日下午6点起,便有大量唐山市民赶往体育场准备看片,记者到达时约为六点半,但现场已经混乱不堪,全国媒体记者所乘坐的几辆大巴在路口等候多时才得以驶入停车场,而每个入口处的人群又多又无秩序,队伍几乎都排成了扇形。下车后,记者花费了近半个小时、几乎绕场一周,最后才挤进现场。由于观众过多,现场搭建的三个临时厕所外排起长龙,每个长队至少都有几十人,上厕所成为一大难题。此外,或许是剧组担心这枚催泪弹在唐山的威力过大,在观影入场券上主办方就用醒目的字体说明:请穿庄重服装出席;严重心脏病、高血压患者请谨慎选择观看。为了防止有人“哭晕”,体育场内外还配备了多辆救护车。

  让人惊讶的是,看片结束后,各路媒体和观众刚刚散去,唐山便电闪雷鸣,下起倾盆大雨。冯小刚昨日透露:“放映前一晚彩排,现场下雨;放映时天气很好;放映完了又瓢泼大雨,真的是老天爷开眼。我听工作人员说,场地中央都能划船了,而且巨幕都毁了,本来还想把它一分为四,挪到4个城市的。看来,是24万唐山人民收走了……”(记者 王晓静)

[责任编辑 阿丫罕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481134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