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正文
南京道路施工挖破煤气管道 百辆早班公交被堵路上
内蒙古新闻网  10-08-12 11:26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昨天清晨,南京凤台南路上,南京润盛公司对此处路面进行施工,不慎挖破了一根煤气管道,煤气直喷,周围数百米的区域内弥漫着刺鼻的气味,一旦有明火、静电,随时都可能造成爆炸,险情一触即发。公安部门迅速赶到现场控制,并清空四周的人员,消防员和燃气公司抢修人员花了六个多小时,才排除了险情。惟一受影响的就是公交车,百余辆公交车被堵了20分钟。  

  路面施工, 挖破管道煤气直喷

  记者于当日5点10分赶到现场,只见现场路面千疮百孔,整个路面被开挖。煤气泄漏点位于路面正中央,煤气夹杂着黄土喷涌出地面,四周空气中刺激性气味很重,现场有两名男子在巡查,提醒路过的晨练市民不要停留。

  据报警人张先生说,昨天清晨5点左右,他正在南京凤台南路一家混凝土公司上班,忽然闻到一阵臭味,他一下子就闻出是煤气的味道。他走到公司门口张望,发现门前的路面正中央,白色的气体从地下不断喷涌而出,喷出时还夹带着黄土。一台挖掘机迅速开离现场,几名工人急忙搬着石块去填泄漏点,后紧急离开了现场。不一会,两名男子回到现场,一直徘徊在现场附近。“太不像话了,明显是煤气管道被挖破了,他们却不管不问,还跑了。”张先生给吓了一跳,心想万一遇上明火后果不堪设想,便急忙报了警。随后,张先生想想还是觉得危险,不敢在现场逗留,赶紧“躲”进公司内。

  临时封路,百辆早班公交被堵路上

  很快,3辆警车赶到现场,发现煤气泄漏严重,紧急呼叫消防和燃气公司到场处理,同时呼叫更多警员到现场封锁路面。

  “行驶车辆很有可能引燃煤气,一切车辆都得限制通行,而且停车时一定要关闭发动机。”一时间,附近的赛虹桥派出所几乎所有民警都赶到现场,对附近的工厂和居民进行疏散撤离,同时将附近500米路面进行全面警戒封锁,现场距离南京公交车辆厂只有200米,正值早高峰,一百多辆公交车急于上路营运,不得已全部被堵在现场动弹不得。过了20分钟,交警和燃气抢修人员先后赶到现场,交警从燃气抢修人员口中得知煤气泄漏事故不大,才放心给公交车开放一股车道,让公交车先行离开。这时,百余辆公交车浩浩荡荡开离了现场,南京市公交线路才恢复正常运营。

  多部门联手   

  六小时后彻底控制险情

  消防也迅速赶到现场,消防员连接好水龙带,对现场外泄的煤气进行稀释,燃气抢修人员也找到了管道阀门,管道阀门位于现场800米处。这时,燃气抢修人员才敢搬离压在管道上方的石块。石块一搬开,大量煤气就喷涌而出,消防再次喷水稀释。早上7点,煤气阀门被关闭,燃气公司紧急修补了泄漏点,险情得到初步控制。据了解被挖破的煤气管道口径为500毫米,所幸没有断裂才没造成太大影响。直至中午11点多,此处管道才维修完毕。管道维修期间,警方找到徘徊在现场的两男子调查。据他们交代,他们是南京润盛公司的员工,当天4点来此处挖开路面,准备翻新道路,不想施工不到一个小时,煤气管道就被挖破,施工方当即停下手上的活,并领着挖掘机撤离,同时搬来大石块压住泄漏点,意图减缓煤气泄漏。“事故发生后,我们施工队第一时间报警,挖掘机和大部分人员撤离,是担心挖掘机运作引燃煤气。”其中一名男子说,工程队撤离后,大家还是有点担心,担心过路人抽烟引燃煤气,所以他和另一名同事就到现场巡查,阻止路人吸烟。目前,南京润盛公司有关负责人已被警方带走调查。

  施工企业有问题   

  将入“黑名单”或退出市场

  近期以来,南京地下煤气管道被挖破的事故时有发生,有市民质疑有关部门的处罚和管理力度不够。“7·28”事故发生后,南京市住建委曾表示过,不按要求采取措施涉嫌违法的,他们将从重从快予以处罚。除了按照供气供水条例进行罚款外,南京市住建委还将会同有关部门对施工企业的资质等进行管理。“一旦施工企业有问题,它的市场准入、企业诚信等就将受影响,或者列入我们的‘黑名单’,或者退出市场。”昨天记者联系了南京市住建委,工作人员这样答复。

  据南京市安监部门介绍,“7·28”爆燃事故的第二天,南京就着手对城市地下危险品原料运输管线进行全面清理,未来将建立“数字化管网”。为杜绝一些单位和部门在施工时对地下管线处理鲁莽的行为,南京还定下规矩——“管道高压线”,即谁碰断了地下管线,就问责谁。“自‘7·28’爆燃事故以来,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南京市长季建业,已在爆燃事故现场开过4场警示教育会,将各区领导和一些企业负责人拉到现场,让大家亲身感受爆燃事故带来的惨痛教训。”(记者曹卢杰)

[责任编辑 安华祎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481134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