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重在社区”
小灾要靠社区,中灾靠地方政府,大灾靠中央政府,巨灾要靠全社会
也许,对于气候变暖问题,人们还有时间去继续争论;而如何科学应对极端天气,从而减少其所带来的巨大灾难,在今天显得尤为迫在眉睫。
“天气及其所带来的气候灾害频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防灾减灾能力的不足。”史培军,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在他看来,如何科学应对极端天气的发生,不仅考验着政府及公共机构的履职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也考验着每个公民的防灾与避险意识。
水淹3米,“主干道变大河”,部分地铁线路停运,200多辆快速公交车被困……5月6日夜间到7日凌晨的大雨,让广州几乎变成了“水城”。
大雨过后,人们发现,此次广州多个停车场严重被淹,这些地方都没有设置横截式排水管,也没有配置备用的抽水泵,停车场设计有明显缺陷。新华社的报道因此称,对比广州市新建的排水系统在暴雨面前的脆弱,巴黎市下水道经受数百年考验沿用至今的经验更显得弥足珍贵。
这也是让史培军一直“耿耿于怀”的,因为缺乏更为高效的防灾减灾模式,加上防灾减灾政策体系的不尽完善,“在很多时候,往往‘小灾成大害’。”
史培军表示,此前应对各种灾害,我们的成功之处在于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协调了各个部门来应对灾难,“这样的管理体制有很多好处,综合协调,一旦有了重大事件的时候,可以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充分发挥举国应对的概念,但是这种模式不能解决以社区为主的防灾体系的建立。”
汶川大地震后,国务院决定把每年5月12日作为全国防灾减灾日,2010年减灾日的主题就是:关注社区减灾。“社区减灾是减灾的根本力量,也是提高社会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而在这方面,我们落后很多,和我们这个国家30年改革开放形成的财力不相配。”
“防灾减灾,首要的一点,是防止‘小灾大殇’。”史培军说,以往提到防灾减灾,普通人首先想到的是政府会来求援、提供帮助;而实际上,在灾害频发的今天,每个人都应该积极面对,提高自我防范救助的能力。他因此建议,政府要把小灾、中灾、大灾由不同部门来承担,小灾要靠社区,中灾靠地方政府,大灾靠中央政府,巨灾要靠全社会。(记者赵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