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科技新闻 > 科学探索 正文
百万年前地质奇观
内蒙古新闻网  10-09-27 15:14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百万年前的地质奇观惊险延庆

  1米深的水坑竟变成了18米深的巨潭。最近,北京市延庆县大庄科乡的白龙潭成了街头巷议的话题。因为有地质专家初步推测,该乡的这口巨潭很可能是百万年前的地质奇观,学名叫“冰臼”。

  延庆县大庄科乡政府宣传委员吴廷才告诉记者,神秘的大水坑位于大庄科乡昌赤路与莲花山路交叉口的白龙潭桥下,四周草木丰茂,一条小溪从谷底流过,与普通山谷并无区别。在上世纪80年代,白龙潭水量丰沛时,最深的地方有3米多。近些年持续干旱,只剩下1米多深的水。今年7月,他们计划对昌赤路两侧道路景观进行美化治理,于是就想把白龙潭清理一下,四周垒上石头,打造一个水景观。可是,在清理时发现,原本只有几米深的水坑,结果越挖发现越深,后来调来大型挖掘机挖了一个多月。等整个大石坑全部裸露,人们才惊讶地发现,石潭犹如一个圆坛子,镶嵌在巨大的花岗岩中心,开口呈椭圆形、四壁光滑,徒手无法攀登。

  经过清理,实测结果是,最大口宽为20米,最深为18米,全部由坚硬的花岗岩石组成。据附近村里的老人说,在他们小时候,这个坑里的水很深,大人们从不让小孩靠近,所以至今没有人看到过巨坑的真面目。

  石坑一露面就立刻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很多人将其命名为巨坑。可吴廷才觉得将“巨坑”改为“巨潭”则更为恰当。因为一则此处原名白龙潭,二则完成挖掘后发现,潭口小、下面大,形状更像潭而非坑。

  白龙潭巨型石坑为二、三百万年前的冰臼

  而对于巨潭的形成原因,人们也是众说纷纭,有人猜测是陨石砸的坑,有人猜测是水流冲击形成的,还有人认为是人工开凿的。

  吴廷才认为,人为开凿的可能性很小。虽然当地有一些石匠,但是,经过专家现场勘测发现,整个巨坑从上到下,非常光滑,根本没有加工的痕迹。

  既然没有人工开凿的痕迹,那白龙潭为何会出现石头坑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韩同林是最早一批到达现场进行勘测的专家之一。韩同林告诉记者,当天这一消息一经媒体曝出,就立刻引起了他的关注。当时,他亲自前往现场,下到坑底进行拍照、勘测。目前,初步推测巨潭为“冰臼”,可能形成于距今二、三百万年前的冰川时期,由冰川融化过程中,水垂直落下来冲击而成。

  韩同林介绍,白龙潭巨型石坑具有冰臼的三大特征,“口小、肚大、底平”。同时,依据冰川气候具有全球性的变化特征,和低纬度、低海拔地区的冰川发育,可以分析出只有全球最大冰川发育时期才有可能到达延庆和北京地区的规律。因此,白龙潭巨型石坑为冰臼,大约形成于距今二、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早期。

  曾多次到全国各地考察过冰臼的韩同林对记者说,冰臼,是古冰川融水,沿古冰川表层裂缝,自上向下以滴水穿石方式形成“滚流水钻”,对下面坚硬的花岗岩石,进行强烈冲蚀作用下形成的。由于其口小肚大,酷似我国古代用于舂米的石臼而得名。冰臼,以往在我国的黄山、庐山和西藏等地有过零星的记录。北欧、北美、南极等地也有一些报导。自1997年开始,冰臼在我国大量被发现,自高纬度区的北国到低纬度、低海拔的海南、广东等地也有广泛分布。

  “白龙潭巨型冰臼,与全国和世界各地分布的冰臼的特征基本相同,形态上以近圆形为主、垂直地面分布、开口小肚子较大等。在北京,雾灵山、长陵镇望宝川村、怀柔琉璃庙地区都曾经发现过冰臼,但一般都在2米至3米深。像大庄科乡这么深的冰臼,还是首次发现。”韩同林说,能形成这么深的冰臼,说明当初冲击它的冰川至少在千米以上。也就是说,二、三百万年前,延庆地区曾经覆盖着厚达千米的冰川。

  韩同林告诉记者,白龙潭冰臼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数以万计的冰臼中,发育最好、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最为壮观的冰臼,也是目前世界十分罕见和奇特的巨型冰臼,堪称冰臼王国里的极品。

  白龙潭冰臼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意义

  韩同林表示,白龙潭巨型冰臼的发现,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意义。它不但对研究当地和北京地区的古气候、古环境,现代气候、环境的变化趋势分析与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为争论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东部中低山区有无第四纪冰川存在的重大地学问题,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一发现进一步诠释了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共同创立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正确性,充分证实了我国东部中低山区,普遍存在规模巨大的第四纪古冰川运动。

  韩同林表示,冰臼是第四纪古冰川存在的有力证据和历史见证。因此,在白龙潭巨型冰臼分布区的周边应尽快投入一定人力、物力开展全面调查,摸清该地区的资源,制定合理利用和保护巨型冰臼的举措。

  吴廷才说,目前,由于巨潭清理见底后,每天都有几百人到此参观,为了安全,他们在巨潭周围搭起围挡,并且用帆布将巨潭盖上,随时等待地质专家和官方专员前来研究。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延庆分局副局长刘亚利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经了解到专家们的推测。近期,将会立项,成立维护部门,并尽快派遣勘探人员到现场调查,具体情况还要等勘察后才能判断。

[责任编辑 张慧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481134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