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期间,聚餐、购物、旅游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休闲方式。遗憾的是,各种消费欺诈和侵权行为令不少人“闹心”。
外出旅游总感觉“上了贼船”
10月5日,记者和朋友一行4人来到苏州三山岛。由于通过网络预订了岛上农家餐馆和宾馆,便直接乘快艇前往小岛。刚迈上小岛,就被一位收费的老汉拦住了:“每人60元门票,否则不能入岛。”
“谁规定上岛还收这么多钱?我们是要入岛消费的。”记者与其交涉。其他游客议论道,就算是要收费,10元、20元还可以接受。
“这可是收费十多年了,每天十几万的收入呢!你想不交就不交?村委会就这么规定的,你如果认识村长,可以让他把你带进去。”老汉说。在收费站里,记者看到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名称是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三山旅游开发公司。
开快艇的程姓老人告诉记者,这几年三山岛的门票从25元涨到了60元。“据说涨的这部分钱是给新雇来的十多个保安支付工资的。”老程说,很多游客都是提前预订农家乐,并不知道有“上岛费”,所以游客经常与收费站的人发生争吵,今年岛上又新雇来一批保安维持秩序。
老程说,岛上有六七个码头,每个码头都是“明码标价”,以前甚至有岛上村民收取过桥费,近两年才取消。
记者发现,小岛收费站秩序混乱,有的岛民直接把游客领进去,还有的收费人员自己定价打折。
“照这样下去,如果拥有景区的地方都要‘圈地收费’,人们还有看风景的权利吗?”同行的朋友刘静十分郁闷地说。
来自内蒙古包头市的赵玉纯与几个姐妹参加旅行团,前往南方某海滨城市,同样遇到了“添堵事”。
她说:“旅行社原来答应的全程三星级酒店,竟然是个普普通通的招待所,窗子关不严,门也锁不上,还有蟑螂出没,可怎么睡觉呀?”她们晚上开着电灯和电视机,不敢睡实,熬过了一个晚上,第二天遇到了新麻烦。导游把该团游客拉到一个偏僻的山沟,要求每人花80元,买票进入景区。如果不进景区,就得半路下车,自己想办法回到住处。赵玉纯气愤地说:“没有人事先通知要来这个景点,但如果我们不进去,就得被抛弃在那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所以每人被迫多花了80元。”
内蒙古消费者协会秘书长茹峰提醒人们说,出行要做好“功课”。通过网络预订的景点服务项目绝对不能只凭图片,一定要去看网友的评价以及网友实拍的景点、酒店照片,这些照片比宣传图片更加可信。一旦遇到乱收费现象,可以据理力争,也可以向消费者协会举报,或者通过媒体曝光。
饭店“霸王条款”多“算错账”成惯用伎俩
欢度长假,不少人选择与家人、朋友到饭店聚餐,很多饭店爆满。但是,“偷梁换柱”现象和服务欺诈行为时有发生,影响了人们放松休闲的好心情。
10月3日中午,家住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王东海招待前来内蒙古旅游的几个朋友吃饭,他特意选择了一家有特色的名为“昭君”的饭店,点了一份特色菜羊脊骨和几道蔬菜,朋友对菜的味道比较满意。“酒足饭饱”后,服务员送来账单,共消费1000余元。
王东海正要结账,一位细心的朋友接过账单,仔细核对,发现235元一份的羊脊骨竟然写成了两份,于是向服务员确认。
“你们当时要的是大盆的,我们这里大盆就按照两份小盆计算的。”服务员说。
“可是你们菜单上没有大份和小份一说的呀,那就应该以菜单上的单价为准。”王东海反驳说。
在几番争论后,一位女经理承认工作有“失误”,多算的钱免了。王东海庆幸地说,多亏朋友仔细看了菜单,否则就成了“冤大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种“算错账”的伎俩不少见,要么在账单上多加菜,要么干脆多加钱。尤其在点菜较多或者公款消费时,顾客往往懒得核对,有时还争抢着结账付钱,“算错账”的骗术就有了可乘之机。
景区内的餐饮服务有时令人扫兴。10月6日中午,记者在周庄古镇就餐,68元一份的“水晶虾球”,却只是几颗小虾仁炒黄瓜块,与菜谱上的大青虾相去甚远。服务员答复:菜单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河南游客小鲁在上海市闵行区的老邻居饭店也吃了一顿不愉快的晚餐。菜品上齐后,小鲁打开了一瓶自带的酒水。一位服务员走过来说:“本店谢绝自带酒水,既然你已经打开,加收20元服务费,否则马上把酒水倒掉。”
“你们没有明示这条规定,而且你们没有权力想加收多少钱就加收多少钱。”小鲁说。
“这个道理我们不跟你讲,但钱一定得交。”服务员坚持道。最后店家收取了5元。
针对此类情况,消协提醒,消费者不能姑息商家的霸王条款行径,应予以拒绝或者向消费者协会举报。
商场竞相推出诱人赠品小心上当
长假是一个销售旺季,促销大战硝烟弥漫,很多商家使出浑身解数促销。低价优惠产品是吸引人气的有效手段,其中不乏实惠产品,但是陷阱产品也不少。
“十一”期间,呼和浩特市各大家电商场纷纷打出优惠、打折和赠送礼品的广告。国庆节当天,张庆在某电器商场里参与了买微波炉送电热锅的促销活动。赠送的电热锅只用了两次,就无法加热了。10月4日,他找商家调换,被告知:电热锅是赠品,不能退换,也没有保修。
工商部门提醒,商家打折促销的陷阱越来越多,看上去优惠额度很大,实际上附带很多限制条件,消费者难以得到真正的实惠。对于特价商品,很多商家规避责任,拒绝履行三包义务。商家还常以免费赠送等方式诱使消费者进入设定好的程序,消费者只落得个花钱买教训。(记者张丽娜 于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