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房价现在排序是63位,我认为,在省会级城市中,凭着内蒙古的经济实力和呼和浩特中国乳都的经济实力,这个房价的排位应该是偏后的,不是说房价上涨,我是说发展的空间。”
这是日前在我区召开的“内蒙古2010房地产高峰论坛”上,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讲的一段话,有人因此猜测,这是否意味着首府的房价还将会继续上涨?
呼市未来的房价只有上涨的空间,而无下降的空间?
在呼和浩特市房产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1—9月份,全市商品房成交面积154.2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了79.24%,当月与上月环比增长了12.22%。成交套数13914套,同比增长了77.95%,当月与上月环比增长了13.04%。成交金额665191.21万元,同比增长了148.92%,当月与上月环比增长了12.81%。其中:住宅成交面积125.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了80.86%,成交套数11881套,同比增长了85.18%,。从以上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与去年同期比,还是当月与上月环比,呼市的房地产市场量价在齐升。
这位工作人员说,他个人认为呼市未来的房价只有上涨的空间,而无下降的空间。因为呼市可供使用的建设用地越来越少,而土地招拍挂制度和地方政府将会促使这有限的建设用地费用越来越高,这使开发商的开发成本增加;其次,好的地理位置现在已经很少有空着的了,想在这些地方搞开发,就必须进行拆迁,而拆迁费用越来越高,也使开发商的开发成本增加。开发商当然不会自己去消化这些增加的成本,他会转加到买房者的身上,这样房价当然就会上涨了。至于涨多少,现在不好说,每年涨个5%应该是个合理区间。如果像今年5—8月间,受一线城市的影响,有的楼盘一下涨了1000多元,这就太离谱了,就需要政府的干预了。事实证明,政府的干预对房地产市场的降温是非常有效的,9月底国家新的楼市调控政策一出台,10月份呼市的楼市交易量根据现在已知的数据就有所降温。所以如果呼市政府能够很快出台稳定楼市的实施细则,使房价的涨幅和收入涨幅总体上达到平衡,而不像上半年呼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才增长11.5%,房价却同比增长了27%,首府的房价就应该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空置房问题对呼市的房地产市场影响不会很大?
对于记者提出的前段时间很多人热议的用解决空置房问题来降低当地房价,这位工作人员有不同看法。
他告诉记者,空置房分为两种,一种是开发商没有卖出去的部分;一种是开发商已经卖出去,但房主却没有入住的,被叫做“黑灯房”的部分。房地产主管部门现在统计的空置房,指的都是开发商没有卖出去的那部分。
他说,截止9月底,呼市全市空置一年以上的商品房有91.0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了53%。在全部商品房空置面积中,商品住宅空置一年以上面积49.5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了65.63%,占空置一年以上商品房面积的比重是54.42%。他说,如果这些房全卖出去,按每户120平方米计算,可以为大概4000多户居民解决住房问题,对那些供给少于需求的房地产市场当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可现在的问题是呼市的房地产市场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不同,从去年开始,这里就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以今年为例,1——9月份,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为1882.5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了25.76%,环比增长了14.31%。其中商品房住宅施工面积为1444.4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了22.53%,环比增长了16.7%。这就意味着按每户120平方米计算,现在的商品房住宅施工面积就可以为120000多户提供住房。而且1——9月份,当期商品房上市面积就有311.9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51.4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了28.28%,当月与上月环比增长了7.81%。这意味着按每户120平方米计算,当期就可以提供20900多套住宅,呼市一年也没有2万多户买房者!
这位房产局工作人员认为,除去开发商故意捂盘惜售的情况,空置房问题对呼市的房地产市场影响不会很大。原因是除了市场供应充足之外,还有就是呼市的空置房中,小产权房大概占到了30%多,面向市场供应的能够办理产权证的商品房空置的并不多。至于“黑灯房”,因为如何统计它现在国家都尚无定论,所以寄希望于它去抑制房价,短期内应是无法实现。对于呼市的房地产市场来说,市场供应本就供大于求,而“黑灯房”都已经卖出去了,所以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房地产市场供大于求,房价不降怎么反而涨了呢?
对此在房地产公司上班的张翔宇认为,房地产不同于一般商品,它一般的开发周期都比较长,大型项目可能要4、5年才能完成,随着项目的进展,产生的费用也会越来越多,所以价格有的就会高一些。而且现在在呼市,很多人已经把买房当做了投资或保值的首选方式,受到市场追捧的东西降价应该会很难吧。
记者了解到,9月份,呼市全市新建商品房销售平均价格为5223元/平方米,同比增长了30.6%,环比增长了1.5%。
在全部新建商品房中,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为3970元/平方米,同比增长了29.5%,环比增长了1.51%。(记者马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