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时政新闻 正文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内蒙古新闻网  10-11-09 09:25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内蒙古日报  
 

  “十一五”期间,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新一轮就业政策体系形成,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保障基本实现了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制定出台了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鼓励全民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多层次的就业法规政策体系。从2006年到2010年9月底,全区共发放社保、岗位、培训、职业介绍4项补给资金28亿元,惠及276.5万人次。全区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04.2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8.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2%以下。直接扶持30.86万人自主创业,实现一人创业带动4人以上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得到有效发挥。通过就业援助,基本实现了“零就业家庭”成员至少一人实现就业的承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达到1109万人次,有58万名农牧民工接受了技能培训。

  社会保障方面,2006年以来,我区城镇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上调674元,达到1391元。2009年我区新农保试点启动,总计覆盖人员458万人,占全区农牧业人口总数的比例为31.4%,目前试点地区60岁以上的老人已得到平均每人每月103元基础养老金。“十一五”期间,我区基本医疗保险从制度上实现了全覆盖,全区参加医保人数已达到2027万人,参保人员报销比例也大幅度提高,其中城镇职工的医疗费用最高支付限额由原来平均工资的4倍提高到6倍,政策内报销比例由去年底的71.8%提高到今年的75%;

  参保居民的医疗费用最高支付限额由原来可支配收入的2倍提高到6倍,报销比例由去年的55%提高到60%以上。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十一五”期间,我区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为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截至2009年底,全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达到55.6万人,较“十五”期间增加2.1万人。人才队伍结构、分布逐步趋于合理,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建立了人才储备制度,储备各类人才6万多人。为企业服务成为人事人才工作的新领域,“十一五”期间举办人才招聘会2500多场,为5.8万家用人单位提供招聘服务。自治区人才信息库储备量达21万人,发布信息30多万条,为100多家用人单位派遣员工4万多人。

  回眸“十一五”,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扩大内需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展望“十二五”,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富民与强区并重的发展目标,牢牢抓住人事人才、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三条主线,着力促进部门职能转变、运行机制转变、管理方式转变这三个转变,努力实现建立一支宏大的人才队伍、建立功能齐全的就业平台、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三大目标。

  参保居民的医疗费用最高支付限额由原来可支配收入的2倍提高到6倍,报销比例由去年的55%提高到60%以上。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十一五”期间,我区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为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截至2009年底,全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达到55.6万人,较“十五”期间增加2.1万人。人才队伍结构、分布逐步趋于合理,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建立了人才储备制度,储备各类人才6万多人。为企业服务成为人事人才工作的新领域,“十一五”期间举办人才招聘会2500多场,为5.8万家用人单位提供招聘服务。自治区人才信息库储备量达21万人,发布信息30多万条,为100多家用人单位派遣员工4万多人。

  回眸“十一五”,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扩大内需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展望“十二五”,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富民与强区并重的发展目标,牢牢抓住人事人才、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三条主线,着力促进部门职能转变、运行机制转变、管理方式转变这三个转变,努力实现建立一支宏大的人才队伍、建立功能齐全的就业平台、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三大目标。(记者 李霞 通讯员 李虹影)

[责任编辑 赵静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