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山黑水到巍巍昆仑,从彩云之南到草原塞外……“十一五”期间,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文化日益繁荣、民族关系和谐融洽,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记者日前来到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探究过去5年我国民族工作取得的成就,倾听杨晶主任讲述未来5年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共同迈入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的责任与信心。
“过去5年,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十一五’以来,民族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每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谈到过去5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家民委主任杨晶如此开篇。
2009年,民族八省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619亿元,年均增长13.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014元,占全国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到2009年底,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公路总里程达到88万公里,乡镇通公路比重达到98%,建制村通公路比重达到88%。青藏铁路、南疆铁路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新建铁路里程达到1万公里以上。
更让人欣喜的是,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比如,新疆的棉花产量居全国首位,广西成为全国最大的蔗糖生产和综合利用基地,青海是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云南是亚洲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杨晶说。
而伴随经济建设成就的,还有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的扎实推进、民生改善的显著成效以及生态建设的力度加大、局部生态的明显改善。“例如,民族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8.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所有县(市、区、旗),民族八省区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已从2001年的3070多万人下降到2009年的1450万人……”在回顾过去5年成就时,杨晶感慨道:过去5年,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为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