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乌兰察布市立足本地实际,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随着一批批涵盖公路、铁路、风电、农林等重要领域重大项目的实施,基础设施滞后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得到有效缓解,夯实了进一步发展的根基。
交通区位优势日趋凸显。乌兰察布市境内5条铁路纵横交错,110国道、208国道、呼满大通道贯通东西南北,丹拉高速、二广高速两大交通大动脉在市中心汇聚,乌兰察布市已成为东进西出、北开南连,承接环渤海和呼包鄂两大经济区优势和连接东北、华北、西北的交通枢纽,也是中国通往蒙古、俄罗斯和东欧的重要国际通道。去年,全市公路货运周转量达到149.37亿吨/公里,公路客运周转量达到12.90亿人/公里,分别比2000年增长11.04倍和1.85倍。
集张铁路三四线预计年底完工,京呼高速铁路、北京至新疆高速、准格尔至兴和运煤重载高速都将在明年开工,乌兰察布市机场的建设事宜也提上了日程。
电力工业发展迅猛。电力一直是乌兰察布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西部大开发以来,乌兰察布大力建设电力基础设施,到今年年末,全市电力工业将形成950万千瓦的能力,其中火电装机总量将近650万千瓦,位居全区前列。
乌兰察布地处西伯利亚冷高压蒙古气旋流向内地的主风道上,是我国风能富集区。市委、政府依托风力资源优势,将风电作为一大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加大风电的开发和建设力度。四子王旗巴音和察右中旗辉腾锡勒两个百万千瓦级风场,商都、化德、察右后旗3个30万千瓦级的风场,兴和1个20万千瓦级的风场的建成,使“风电之都”成为乌兰察布的一张名片。到今年年末,全市风电装机总量将突破300万千瓦。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00年前,由于过度耕种和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西部大开发以来,乌兰察布一直立足于“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从2000年到现在,全市完成退耕还林359万亩、种植人工牧草910万亩。目前,全市林地总面积2377.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11.83%提高到21.94%,全市城镇绿化面积完成5.11万亩,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13.56%。总体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设施农业方兴未艾。“十年九旱,年年春旱”是乌兰察布农业生产不能回避的现实。乌兰察布坚持不懈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设施农业建设。如今,以设施农业为主的避灾农业成为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最大保障。
今年,乌兰察布市新增了34.5万亩的膜下滴灌,全市膜下滴灌总面积达到了62万亩,日光温室、塑料大棚10万亩,使全市的设施农业面积达到了100多万亩。目前,全市马铃薯喷灌、滴灌及旱作覆膜马铃薯面积占马铃薯播种面积的50%,设施蔬菜面积占种植面积的1/6。马铃薯产量连创新高,“中国薯都”名副其实。
明年,乌兰察布市将再增加40万亩高效节水农田,实现农村常住人口人均一亩保灌田的目标,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记者 江新辉 实习生 李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