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社会万象 正文
网络红人层出不穷 专家呼吁童真不能“被娱乐”
内蒙古新闻网  10-11-29 16:09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上周,一边是某女子隔着玻璃板坐死小兔子的“虐兔视频”被曝光,引发大量网友声讨;另一边,4岁半的南京女孩莎莎因一段在电视节目中多次嚎啕大哭被奉为“失控姐”。两家电视台随后请她去做节目,并故意惊吓她令其情绪失控。

  前段时间,网上开始流传一女子隔着玻璃坐死小兔子的“虐兔视频”。就在网友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时,在出现的另一个视频里,小白兔成了4名女子脚下的“皮球”,被来回踢打后踩踏致死。

  不久,天涯知名网友柳随风就曝光了“crushfetish”(有网友译作粉碎崇拜)团体。他在网帖中贴出大量虐杀小动物的视频截图,更直接贴出了“虐杀动物团体crushfetish的聊天记录”。

  据卧底此团体的网友小观说,这些出现在虐待小动物视频中的女主角被称为“模特”或“施虐美女”,施虐对象最多的是猫,其次是兔子和各类虫子、虾和螃蟹。“那个虐兔的只是一个招聘的模特,”小观说,拍摄者才是雇主,他们多数利用裙带关系,介绍腿和脚长得好看的女孩拍摄这种变态视频。此前曾经在网络上出现的女子虐猫、虐兔、虐狗的视频,也出自该团体。

  另外,小观还提供了售卖此类视频网站。在上面可以看到,每段虐待小动物的视频售价在4美元~10美元之间,视频主角都是女性。该网站甚至声称可以根据需要“定制踩死动物的视频”,并提供了电子邮件供购买人联系。而买卖“虐待小动物”视频的群体是个较封闭的群体,一般由熟人介绍加入。据称,其中施虐女子一次可获利3000到5000元。

  心理专家朱文波表示,“crushfetish”的组成人员可能有两种:一种人达到刺激感的生理阈值比常人高,需要通过异于常人的方式才能达到刺激感;另一种人则是的确有心理偏差,“在他们眼里,社会、世界就是血腥的、暴力的、恃强凌弱的。美女虐杀小动物就是他们主观内心的投射。”

  [反思]禁止传播 加速立法

  25日,亚洲动物基金动物福利总监大卫·尼尔分别写信给56网站和猫扑网站,恳请两家网站撤销虐杀动物视频,以免对公众产生误导。大卫·尼尔在信中表示,允许某些人上传视频,展示虐待动物的行为,给残暴行径提供了平台,从某种角度上就是鼓励他们开展更多虐待动物的行为并将其上传到网上,鼓吹了一个漠视动物生命的社会。

  有专家表示,“虐猫”、“虐兔”事件频现或将提速中国动物保护立法。负责起草工作的法学家们已经提及过在网络上流传的暴行。

  4岁半莎莎的意外蹿红源自今年9月份江苏卫视一期少儿节目的录制。当期节目的主题是让小朋友体验一下警察这个职业,设计了三个情境,分别由四位节目组成员轮流扮演蒙面歹徒、吵架夫妇和灰太狼。出人意料的是,莎莎在其中扮演的小民警屡屡被吓倒完全失控,大声哭喊:“你别杀我啊”“你好好说话”“我不跟你走,你没个人样”……令参演工作人员频繁笑场,大叫“演不下去了”。

  出名以后,在最近一期浙江卫视的一档节目里,莎莎又变身为空姐的角色;之后她又在湖南卫视一档节目中出场在超市卖饮料。虽然角色多变,但无一例外莎莎都在节目中情绪失控。此举被网友痛批,“把一个小孩子当做道具来博取眼球”。

  莎莎说,自己喜欢上电视,但是不喜欢被人吓。她的外婆表示,莎莎其实从小就是过敏体质,外界环境轻微的变化都会引起她的情绪和身体上的反应。而且这孩子胆子小,“看到丑陋的东西、听到别人吵架或者用比较凶的态度对待她,就会本能地大哭。”而在录制某卫视节目的时候,节目组的人一开始说好不会吓孩子,结果后来设置的环节竟然是,两组人对抗,一组负责让她哭,一组让她笑,哪组赢了就不用蹦极。现在还有很多综艺节目在邀请莎莎,但都被家长推掉了。

  [反思]童真不能“被娱乐”

  近年来,网络红人层出不穷,从芙蓉姐姐、凤姐,到犀利哥、小月月……然而,当一个4岁半的孩子被冠以“失控姐”的名称,显然还缺乏自主意识的莎莎的“走红”却更令人痛心,在她多次大哭的场景中,伴随着的是大人们歇斯底里的笑声,不能不令人感叹当今“哥姐文化”的泛滥与异化。

  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说:“孩子哭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她努力地让大家笑,也是缺乏安全感希望得到大家认同的表现。成人拿孩子的缺陷作为笑料,拿孩子的恐惧当做娱乐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一个小孩子如果从小就这样被娱乐,长大后,是会缺乏对人、对社会、对成人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的。”

  的确,网络不能一面对毒奶粉表示愤怒,一面又拿儿童的痛苦来取乐。

[责任编辑 安华祎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