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青年学者廉思开始组织课题组进行“蚁族”群体研究。2009年,他的课题正式被国家立项——《潜在危机:中国“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与社会稳定问题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于当年9月出版《蚁族》一书。今年3月到8月,廉思团队又在全国7个城市进行了“蚁族”生存状况调查,形成了最新报告。
与2008年、2009年的调研相比,此次调研报告的最大特点是加入了“蚁族”的身份认同和社会不公平感等方面的专题研究。
“蚁族”怎么看世界
最新这份全国“蚁族”生存报告显示,其他城市的“蚁族”与北京“蚁族”的生存状况无太大差别。如在总体构成上,“蚁族”以外地青年和农村青年为主,且三年数据显示比例基本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蚁族”在过去一年变化最大的并非客观生活状况,而是他们的主观认知。
对比发现,将自己的生活现状归因于“社会因素”的比例大幅增加,由2009年的29%提高到2010年的57.1%;而归咎于“个人因素”的比例大幅下降,由2009年的56%减少到2010年的14.4%。这表明越来越多的“蚁族”把社会因素看作造成自己现状的主要原因。
不过,廉思说,“蚁族”们对自己现状归因的变化,并非直接来自对社会认知的变化,而是更多来自对自身认知的变化。
数据显示,聚居村的毕业生对“蚁族”概念高度认同,且有相当部分主动将自己归入其中。这种身份认同带来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结果。一方面,自视为“蚁族”的受访者更喜欢使用“坚强”评价自身,而对其他群体表现出“愤怒”,具有明显的内褒外贬的特征。
弱势不弱势?
不久前,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收入差距加大致国民“弱势心理”蔓延》,提出“与其说弱势群体在扩大,不如说‘弱势感’正在蔓延”。从蚁族的社会不公平感和对自身认同的调查结果来看,大量“蚁族”已经具备了“弱势心理”的成因。八成受访者认为其社会经济地位处于中层以下。但有趣的是,同样是这些受访者,认为“蚁族”不是弱势群体的达到50%。
廉思认为“蚁族”的这一看法并非不合理。从课题组的调研来看,83.6%的受访者认为未来5到10年内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会“提升”,65.6%的受访者对自己未来成功很有信心。可见,“蚁族”对自己的未来仍然保持乐观,这个预期抵消了“弱势心理”的产生。
与之相应的是,在课题组考察“蚁族”自身对未来出路的思考的开放式问题中,近一半(45.1%)受访者的回答中都含有“努力”“奋斗”这两个词。
身处底层的“蚁族”们对自身未来抱良好预期,从这点上看,他们认为从社会底层到上层的通道尚且畅通。但是他们对社会公平状况的不乐观预期,却呈现与此相反的结果。
近年来,中国社会的板结化问题被越来越多地提及。社科院农村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直言,处在下层的社会成员垂直流动的障碍越来越多,能够真正实现向上层流动的人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