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科技新闻 > 科学探索 正文
首博揭秘千年文物“驻颜术”
内蒙古新闻网  10-12-16 11:17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新华网  
 

  此次展览中,最华丽夺目的一件展品,要数唐代公主李倕的冠饰。这件冠饰所用的材料有绿松石、琥珀、珍珠、红宝石、玻璃、贝壳、玛瑙、金银铜铁等,在很多金饰件下还有翡翠鸟鲜艳的蓝色羽毛,几乎用尽了唐代可能用到的所有装饰材料,色彩绚烂,极尽奢华。

  这套冠饰各种饰件总数达480余个,出土时完全散落。最终,经一位德国女专家之手,复原了这件冠饰的瑰丽原貌。

  200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唐高祖第五代重孙女李倕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由于墓葬历史上曾遭水淹,清理和保护难度较大,只能采取石膏固定、整体提取的办法,将墓主人的头骨连同头冠、身体和佩饰提取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

  参与李倕墓文物修复的共有中德两国十余位专家。具体负责头冠修复的是德国女专家安娜格雷特·格里克。

  头冠上的数百件饰件如何组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联?在实验室内清理前,实验室先对石膏包用X光进行分析,以了解包内文物材质的属性及分布状况等原始痕迹,然后借助于显微镜对文物表面进行细微的观察。下一步就是层层的清理,边清理边拍照,由于文物保护修复过程具有“不可逆性”,不可重复,所以每一步都必须留下资料。

  2005年头冠的清理、修复与复原工作完成,复原后的头冠精美华丽异常,受到业界同行的瞩目和赞誉。

  李倕公主冠饰是作为此次展览的“德行无疆——广泛深入开展国际合作”范例来展出的。相对于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和灿烂深厚的文物留存,我国的文物考古和保护技术、人才都相当缺乏。针对于此,我国的文物工作者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我们熟知的秦俑彩绘保护、法门寺丝绸保护等等,都是在中德两国专家合作下进行的。

  链接

  在这次展览中,集中展示了“十一五”期间现代科技广泛应用到我国考古与文博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特别是文物出土后的“驻颜术”,更是大有突破。

  与通常文物展主要介绍文物不同,此次展览的重点在于科学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具体应用。例如遥感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潜水技术和生化技术等应用到文物遗址保护领域后,能魔术般让衰老文物重焕美丽容颜。

  在展览中,“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车)”吸引了不少观展者的目光。以往考古过程中,出土文物都是在实验室里进行整理修复,但是在文物出土瞬间,如果没有及时进行保护,对后续保护工作将带来很大的难度。

  为了攻克这一技术难题,在科技部的支持下,目前中国首辆自主知识产权的“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被研制出来。

  “移动实验室”实际上由一辆大型汽车改装,车内显微镜、小冰箱、各种化学物品应有尽有,并配备了智能控制、传感器、现场视频、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等一系列在考古发掘现场进行调查、探测和保护所需的仪器装备,同时具备考古现场信息采集、墓葬智能探测、现场快速分析和现场应急保护等多种功能。

  这个“移动实验室”一方面方便科技人员及时对出土的文物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处理;另一方面对抢救和保护方案的确定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责任编辑 刘宇峰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