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感动你我 正文
残疾女教师卖房办康复中心 6年收治51名残疾儿
内蒙古新闻网  10-12-21 16:08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荆楚网  
 
 

  图为:李军老师在教残疾儿唱《感恩的心》记者戈昊怡摄

  残疾女教师卖住房办康复中心 6年收治51名残疾儿  开办中心,与她不幸而又万幸的经历有关

  李军所办的武汉市爱心康复中心,位于汉口古田二路省柴小区一栋两层老楼内。

  本月12日,记者现场看到:该中心一楼是宿舍,两个房间内放着10多张高低床,十分拥挤。宿舍旁边,是李军夫妇的住所——10多平方米的一个房间,布置简陋。二楼是几间小教室和孩子们活动的场所。

  开办爱心康复中心,与李军不幸而又万幸的人生经历有关。

  44岁的李军,至今不知道自己出生在汉口的哪个地方。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她,一岁多时右腿残疾,3岁时就被亲生父母送养到十堰农村。后来,武汉的一支医疗队下乡时,一对没有孩子的夫妻,又将她带回了武汉。

  “我的命好,遇到了这么好的一对养父母!”走路右腿有点跛的李军说,记得小时候右腿残疾,无法走路,养父母都是学中医的,常常为她扎针灸,用手按摩她的腿部,背着她上学。在养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她的腿疾慢慢好转,还上了大学。

  特殊的身世,让李军对残疾孩子有了特别的感情。

  李军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康复机构任教。这家康复机构,日托每人每月收费3000元(不包住宿)。因为费用较高,那些贫困家庭的残疾孩子根本上不起。2002年盛夏,她亲眼看到一位农村的父亲,带着2岁的智障儿子,坐在操场上,边喂孩子喝水,边抹眼泪……对此,她十分同情和惋惜。

  2004年,她辞掉工作,在汉口古田二路30多平方米的家中,办起了爱心康复中心,收留了四五个贫困残疾孩子,后来增加到上十个孩子,她只好将中心搬到了附近的三间平房内。

  随着闻讯而来的残疾孩子越来越多,康复中心又搬到现在的地方。李军卖掉那套30多平方米的住房,投入10多万元用于康复中心的装修改造等项目上。

  目前,在爱心康复中心注册的残疾孩子有34人,最小的仅6岁。李军说,根据各个孩子的病情和家庭情况,康复中心只是象征性地每月收取几百元不等的费用。中心收治的年纪最小的男孩“小虎子”,父亲是个聋哑人,母亲跑了,两年来他分文未交。

  “残疾儿童,个个都是老师的宝贝”

  13日中午,记者再次来到康复中心二楼时,杨老师正在照看10多名孩子在二楼玩耍。这些孩子中,有的患自闭症,有的是智障患儿。

  空气中突然传来一阵臭味。杨老师很快发现,13岁的女孩珠珠(化名)大小便又失禁了,赶紧将她领到一楼的宿舍换尿不湿。

  13岁的智障患儿小翔,舌头经常露在外面,呼哧呼哧的口水欲滴。记者提醒他将嘴巴闭上,他毫无反应。

  “快把门关上。”在罗佩娜老师的提醒下,小翔一下子就闭上了嘴。

  记者和罗老师聊着时,“小虎子”突然跑了过来,抱着罗老师的脸狠狠地亲了一口。罗老师摸了摸小虎子的头夸道:“儿子真乖!”

  “这个是你儿子?”记者不解。罗老师说:“我们这里的老师都管自己带的孩子叫儿子女儿。”

  “这些残疾孩子,外人也许会避而远之。但在我们这里,他们个个都是老师们眼中的宝贝。”李军说,这里的六七个老师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我想他们不是为了每个月六七百元的工资而来,而是因为心中充满了爱!”

  “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对我来说都是最大的安慰。”对于那些恢复得比较好,已经离开康复中心去上学的孩子,李军如数家珍:“周峰是个智障患儿,2008年离开中心,现在汉正街上小学三年级;7岁的李嘉成也是智障患儿,来了3年多,今年9月份刚走,在上小学一年级;红安的茜茜(化名)听力受损,是2004年康复中心开办时来的,去年离开,现在是学校的三好学生……”“康复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悬挂在康复中心院子里的这幅标语十分醒目。

  6年来,康复中心共收治了51名贫困残疾孩子。其中8名康复较好的孩子正常上了学。另外有些孩子自食其力,在社区做保洁或办起了报亭。

  李军告诉记者,康复中心一个月只收费1万多元,远远不够开销(房租、13个教职员工的工资以及师生伙食费),要不是社会赞助一点,自己贴一点,根本支撑不下去。非常感谢中国东方航空公司、香格里拉大酒店、武汉多所高校的学生组织以及一些个人的资助和关爱。

  李军表示,她确实需要赚钱,但不能靠提高收费来赚取!而且,赚钱后要再投入到残疾公益事业中去。她遗憾地说,因为场地有限,很多前来求助的贫困残疾孩子,她接收不下。以后,希望能够将残疾公益事业做大,让更多贫困家庭的残疾孩子有治疗康复的机会。(记者张皓)

[责任编辑 张慧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