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农牧区新貌 正文
小土豆如何成就了大产业?
内蒙古新闻网  10-12-21 10:07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内蒙古日报  
 

  “十年九旱,年年春旱”,是乌兰察布市的气候特点之一。正是这种靠天吃饭,苦甲全区的窘境,逼出了乌兰察布市的差异化发展道路,让小小的土豆成就了大产业。2005年以来,他们以“中国薯都”为目标,用小土豆服务全国,走向世界。

  三措并举 增产增收

  围绕既定目标,乌兰察布市委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在政策方面,马铃薯种植户除享受国家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外,农户购买大型喷灌设备,市县两级财政每套一次性补贴设备购置费的二分之一;购买与喷灌配套的马铃薯耕作、收获等农机具,补贴购置费的三分之一。在区域布局方面,坚持种薯、专用薯和商品薯基地建设相结合,进一步优化马铃薯生产布局,重点建设了察右后旗、商都县、四子王旗、察右中旗、化德县5个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的县级基地,种植面积占到全市马铃薯总播种面积的60%以上。各旗县市根据各地实际重点建设了一批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的乡镇级基地,培育了一批种植专业村,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分工合理的马铃薯生产基地。为促进马铃薯的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适用技术推广方面,以科技示范的形式大面积推行测土配方施肥、高垄栽培、扩垄加密、机械化作业、病虫害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马铃薯单产水平稳步提高,品种质量明显改善,有效地促进了增产增效。

  杨贵村是察右后旗新农村试点之一。2006年,村主任孙来组织4户农民率先在自家改造完的机电井上联户建起了第一套大型指针式喷灌圈,开创了乌兰察布历史上农民联户发展喷灌圈的先河。

  2007年,村民又联户新建了6套喷灌机,并全部投入运行。喷灌设施的全面推广,不仅使马铃薯产量由亩均不足1吨提高到2.5吨以上,而且由于良种、良法、良料的配套跟进,有效地改善了马铃薯的品质。当年,喷灌圈内的马铃薯因产量大、品质好,备受外地客商青睐,亩均纯收入达到2000多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在大旱之年创下了奇迹,成为察右后旗第一个人均年收入超万元的村。目前,该村5000多亩耕地全部上了喷灌,成为全国发展大型喷灌设施最多的村,政府主导的示范效应迅速转化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2007年和2009年,两次罕见的大旱肆虐乌兰察布。大灾之下,乌兰察布市加大设施农业发展力度,全市种植大型喷灌机装备的马铃薯基地50万亩、覆膜马铃薯105万亩,在六分之一的耕地上收获了正常年份40%的粮食产量,凸显了设施农业的抗灾威力。2009年3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正式命名乌兰察布为“中国马铃薯之都”。

  到今年播种期结束,乌兰察布市的马铃薯种植面积继续稳定在400万亩以上,其中喷灌马铃薯60.8万亩,覆膜马铃薯100万亩,膜下滴灌马铃薯30万亩,马铃薯总产量由“十五”初期的35亿公斤提高到50亿公斤。

  产业升级 兴市富民

  有了“薯都”之名,更要有“薯都之实”。乌兰察布市练内功,重积淀,坚持从产业化突破,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比较效益,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几年来,乌兰察布市先后引进和培育了富广公司、奈伦精淀粉公司、博仓薯业等70多家大中型马铃薯深加工企业,马铃薯综合加工转化率达到25%以上,马铃薯产业的综合增加值突破50亿元,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农牧民来自马铃薯产业的收入占到种植业收入的一半以上,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乌兰察布市坚持市、旗县区、乡镇苏木、嘎查村四级联动,构建马铃薯专业合作组织,在良种、技术、销售等各环节强化服务的同时,着力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市已建成大型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11个,成立营销协会20多个,培育贩运大户200多家,高峰期参与营销贩运的人员达10万多人。全市马铃薯年综合交易量达20多亿公斤。

  在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李全喜可是个名人,而让他扬名的除了世纪粮行总经理的身份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农民科技经纪人。作为集加工、贩运、销售为一体的专业粮食购销加工企业,他们不仅将产品销售出去,还积极传播农业科技。和李全喜一样,乌兰察布到处活跃着这样的农民科技经纪人,他们平日里不仅从技术上给予农户支持,让农业稳定增产,而且对农副产品提供较为稳定的加工销售服务,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每年约有10多万吨优质种薯调往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宁夏等省区,150多万吨优质商品薯调往北京、上海、广东、海南等地,并出口到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中国薯都”品牌已经走向世界。

  种业突破 服务全国

  打造“中国薯都”,优质种薯繁育推广体系建设是基础,也是关键。因此,乌兰察布市委和政府坚持把优质种薯繁育推广体系建设作为做大马铃薯产业的关键环节来抓。以实现组培、脱毒、快繁的规模化、工厂化生产为目标,按照培育加工原料型(薯条、薯片、薯泥)、全(淀)粉生产型、优质粮(菜)用型以及良种繁育型四大系列用薯的要求,围绕现有的十几个优良品种进行大面积改良推广,依托科研和先进技术推进产业升级。尤其是加强同国际国内马铃薯专业组织、国家行业机构的联系和合作,聚合市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科技力量联合攻关,为提高马铃薯产业的良种化水平和经济效益提供科技支撑。目前,全市建成马铃薯脱毒组培室面积1800平方米、标准化温室22亩、原种田1.5万亩,形成从组培快繁、温室扦插、网室栽培、原种繁育到一、二级种薯生产的完整体系,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同时,围绕做强薯产业,2006年,乌兰察布市引进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薯龙头企业山东希森集团,三年内投资22亿元,建成47.7万亩种薯基地。同时还积极扶持本地企业民丰公司建成同等规模的种薯龙头企业,使之形成分工协作的局面。今年,全市种薯生产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年产马铃薯脱毒种苗1.4亿株、微型薯3亿粒、原种一代10万吨、原种二代100万吨,建成全国最大的种薯繁育基地。截至目前,仅种薯的销售收入即达3亿元,带动全国的马铃薯产量普遍提高30%左右,带动全国各地农民增收。(通讯员 李茂林 杨广丽 曹利)

[责任编辑 孔维维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