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国内车市特别火,业内人士认为,全年销量过1700万辆没有问题。然而由于新产品上市加快、产品研发周期太短、技术升级相对滞后等原因,2010年汽车召回批次创下历史新高,成为名副其实的“召回年”。
召回事件逐年增多
回顾2010年中国车市,“召回”或许是绕不过去的关键词。记者检索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网站发现,仅11月份,就共有长安福特马自达、北京奔驰等10家企业实施16批次召回,平均不到2天就有一起召回,涉及车辆超过6万辆,其中多数原因都是质保措施不到位导致的质量控制问题。
数据还显示,今年1至11月,各大汽车厂家在国内实施召回近百批次,而在2009年和2005年,这一数字分别为近50批次和近30批次。
专家表示,2010年汽车召回批次已创下历史新高,成为名副其实的“召回年”。湖南大学中国汽车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杨沿平教授说,国内市场汽车召回事件逐年增多的趋势今后还将继续。
“中外不同命”或终结
从另一个角度看,召回事件大规模出现也反映我国汽车监管制度不断完善。
早在几年前,国际汽车巨头在全球宣布大规模召回,国内消费者却无法享受到同等待遇,“中外不同命”现象形成鲜明对比,其背后则是监管环境的差异。
现在,这一历史即将终结。国家质检总局7月份公布《汽车产品召回监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已实施6年之久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将从规章制度升级为法律条文。
据了解,这一意见稿不仅将车企违规行为的处罚金额升级为原来标准的数十倍,同时规定对确认缺陷的汽车,生产商要立即停止销售、生产和进口;监管部门在必要时,还可查封、扣押可能存在缺陷的汽车产品。专家认为,这无疑将为车企戴上一道更加严厉的“紧箍咒”。
另一方面,召回主要由外资品牌或合资品牌发起,民族自主品牌“超然物外”的现象同样也将成为历史。
对火热的车市来说,“召回年”的出现,或许也将是市场各方的“苦口良药”。广发证券汽车行业分析师杨俊认为,“召回年”的出现,不仅警醒车企,也警醒监管部门。消费者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车企要提高市场份额,就必须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而“三包规定”等政策没有配套,消费者利益无法得到完善保障,最终也将造成车企甚至国家利益的双重损失。(记者黄玫 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