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社会与法 正文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率猛增
内蒙古新闻网  10-12-23 15:24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北京晨报  
 
  核心提示

  记者昨天从北京多家法院了解到,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率正呈上升趋势。顺义法院最新公布的调研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占全部刑案被告人总数的39%,较去年同期增加60.7%。专家表示,这些怀揣梦想的青年进城容易,但是由于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一技之长、心理压抑等因素,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其实并不容易。

  -犯罪原因

  原因1:不甘贫困不愿吃苦

  顺义法院曹咏法官表示,与父辈们相比,90后、80后农民工并不仅仅是为了糊口而出门打工,更多的是为了追逐自己的城市梦。他们中,大多数人虽然生在农村,但几乎从不干农活,不像父辈那样能吃苦耐劳。对于职业的选择,他们更加注重工作环境和收入待遇等。

  而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由于缺少一技之长,很多人只能从事保安、服务员、送快递以及建筑工人等既辛苦薪水又少的工作。但这些从小就接受到外界信息的新生代农民工并不安心过贫苦的日子。他们的消费观念和城市人相似,也喜欢追求时尚。一旦生活陷入困境,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与父辈们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对于乡土没有太多的认同感,他们一心想融进城市,却因自身素质和户籍限制等客观因素受到种种的限制,很难被大城市所接纳,无法享受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梦想的破灭与现实的残酷也使得他们心理失衡,成为诱发犯罪的原因。”曹咏说。

  原因2:心理失衡抗拒社会

  据顺义法院的法官介绍,那些跟随父母来到大城市的农民工二代生活在陌生的环境中,在社会生活交往中往往感受到被社会抛弃、无助或精神压抑。大多数表现出性情暴戾、孤独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特点,对主流社会表现出抗拒的情绪。他们不懂得通过正常途径和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是采取忍气吞声的态度,当其忍耐达到一定极限仍不能“求安”时,便动用武力进行自我解脱。

  人格上的残损会使他们精神上躁动不安,没有合适的释放途径,有些人不知不觉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的农民工二代犯罪不完全为了钱,纯粹是追求一种精神上的刺激,其根本原因在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瑕疵。他们在焦躁不安中无法把持自己,步入了犯罪的泥潭。”

  原因3:年龄偏小明辨力差

  来自顺义法院的调研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另一个明显特点是犯罪呈现低龄化。该院审理的新生代农民工被告人的平均年龄只有22.8岁,其中未成年人占到了全部未成年刑事被告人总数的57%。

  还有一些人年龄较小、心智尚未成熟即背井离乡步入社会,明辨是非能力较差,在没有父母管教的条件下,一旦接触不良人群就极易效仿。

  -典型案例

  案例一:长期压抑一朝爆发

  被告:小贾,20岁,河北人

  “他们太欺负人了,我一忍再忍,实在忍不了了!”20岁的小贾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带着一丝恨意说。来京打工仅仅两个月,他就用水果刀扎伤了两个同事。对于事情的起因,小贾称是为了自己的尊严。

  小贾儿时是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和父母的情感交流,小贾的性格很内向,念完小学就不念了。带着对大城市的无限向往,去年10月,小贾来到顺义一家电子厂打工。

  初来乍到、身材瘦小的小贾显得很笨拙,他成了大家嘲弄的对象。今年1月15日早上7点,小贾和同事王某在车间打扫卫生。“你把我这边也扫了。”王某命令道。王某是顺义人,平时经常欺负小贾。但这次,小贾再也不愿忍受了。“你耳朵聋了?”王某上去推了小贾一把。“谁的活儿谁干!”小贾回了一句。王某没想到,平日老实的小贾居然跟他顶起来。

  8点多,小贾走出厂门,王某和另外两人正在堵他。三人将小贾按倒,一顿拳打脚踢。挣扎中,小贾掏出护身用的水果刀,闭着眼胡乱扎过去。王某中了三刀,其中一刀扎在了胸部,另一人肚子被扎两刀。经鉴定,被扎的两人一个轻伤偏重,一个重伤。小贾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缓期三年执行。

  为了赔偿,小贾的父母四处筹款近十万,本来就拮据的家庭无疑雪上加霜。小贾的父母不得不再次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回家后,小贾更加寡言少语,有时整天都不说一句话。如今,小贾由他的大伯看管。尽管小贾希望出门打工还债,但他的大伯再也不敢让他出远门了。

  “我们农村人在大城市生活不易,还是在家附近找个事儿做,塌塌实实地过日子吧。”小贾的大伯叹了口气。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慧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