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社会新闻 正文
直击城市“陪读村”
内蒙古新闻网  10-12-24 10:41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文汇报  
 

  一所中学只要升学率够高,就足以吸引一批家长为之疯狂——不择手段择校,上演新“孟母三迁”,甚至不惜一切代价陪读。

  陪读现象,由来已久。孩子读的明明是寄宿制学校,父母还要赶去全程陪读?!很多旁观者认为,这批家长纯属“瞎折腾”。然而,曾经在“陪读村”里住过、亲身经历过陪读岁月的学生和家长,则另有话说。

  今年夏天,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6名大学生远赴湖北武汉和孝感两地,调查“陪读村”现象。这些如今已经入读名校、基本达成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夙愿的学子中,有些正是从当地“陪读村”走出的孩子。还有几位参加调研的学生,在湖北当地就读高中期间,曾目睹自己身边的同学从学校宿舍鱼贯而出,选择和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搬进“陪读村”……

  对于陪读,他们有亲身经历,所以感想复杂,和外人“一棍子打死”的态度截然不同。因为一言难尽,他们选择了故地重游,并努力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重新思考陪读现象。

  《陪读村的光荣与梦想》——今年9月,当这几位大学生撰写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时,并没有料到这个项目此后会引起一批教育专家的关注。上个月,在清华大学举行的“第二届远洋之帆大学生社会实践奖”颁奖仪式上,同济学子的这个项目获得了全国一等奖。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这个项目摘获大奖的原因在于,它还原了“陪读村”的真实面貌。

  校外的学生公寓

  坐落于华师一附中边上的茅店小区,是远近闻名的“陪读村”。这里的房子似乎永远不愁租,一些陪读家长为了租到好房子,手里甚至还拿着当地主管部门批的条子。

  打开武汉市地图,汤逊湖畔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已经位于城乡结合部。但在很多学生家长心里,这里一点也不“偏”,相反是一个十足的高地——赫赫有名的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下简称“华师一附中”),正坐落于此。

  重点大学录取率超过80%;每年北大、清华在武汉地区招生100多人,光华师一附中就要包揽五六十人……除了北京的少数名牌高中,全国其他省市里鲜有能和华师一附中“业绩”相抗衡的高中。

  参加同济暑期社会实践的09级城规学院学生许诺,三年高中岁月就是在华师一附中度过的。她很了解这里:不仅这所高中很出名,连学校边上的“陪读村”也远近闻名!

  华师一附中的学生中,三分之一来自武汉市以外的湖北各市县,还有部分来自外省市。一群正值16岁的花季少年,为了读名牌高中不得不离乡背井,牵挂孩子的父母自然甘愿当“尾巴”——跟着孩子陪读。

  “我们读书时就有一种风气,高一、高二在学校里住读,高三的时候会搬到隔壁去。”许诺所说的“隔壁”,就是“陪读村”的所在地——与华师一附中毗邻的茅店小区。这几乎是一个华师一附中不参与管理的学生公寓,除了极少数住在家里的学生,绝大多数选择陪读的学生和家长,都在这里择群而居。

  茅店小区的房源一直非常紧俏。按照惯例,每年5月华师一附中自主招生前后,6月高考前后,以及9月开学前后,总有很多家长在小区内打听是否有空房出租。今年8月,刚抵达茅店小区调研的同济学生们就开了眼界——有房东张贴出一张雷人的租房广告:“应届高考理科状元XX就租住此屋”。经查,这则“状元屋”广告属实,于是很快有学生家长“下手”,以每年2万多元的价格把房子租走了。

  同济城规学院学生李毅韡,是此次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的领队。因为专业的缘故,他一到陪读村,就忙着绘制“陪读村”平面图。小区的房型结构、周边配套设施、甚至网吧所在地,都被他摸了个遍。很快,“陪读村”的概况浮出水面:小区100多栋小高层中,靠近南门的住房最抢手,因为这里离学校最近,走过去10分钟;选择陪读的家长更愿意租独门独户的住房,所以小区里80平方米左右的房型较之于一些160平方米的大房型更受欢迎;家装方面,简单装修最流行,毛坯房和豪华装修房反而不利于出租;“陪读村”房间的月租金在1000-1500元之间。

  有一天,正在走访租户的李毅韡,看到一名来自湖北黄石地区的女士在收集房源广告。她的女儿9月份就要读高一,这位妈妈已经做好全程陪读准备,前来租房。几乎所有的广告纸条,她都撕了一张,打算“货比三家”。可李毅韡后来获知,类似于这位妈妈的“表现”,能租到好房源的概率极小。因为“好的房子早就被盯牢了,根本不需要做广告。一般上一届租户刚离开,下一届租户就会通过各种渠道找上门签约”。

  还有当地租户透露了一则信息:有的家长手里甚至拿着当地有关部门领导批示的纸条,这样才能租到一套好房子。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王雅静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