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不少媒体推出“感动中国”等盘点。其实,每一个草根的感人事迹和人性光辉,才更是2010年中国的基石。记者和晚报Q友一起,共同寻找感动我们的草根,他们有守时守信的小时工,有乐观战斗癌症的家人,有相濡以沫的80岁夫妇,也有风雨无阻地救助流浪猫的志愿者……
合肥海恒社区73岁的王正芝已照顾天生脑瘫的儿子40年。
故事主人翁 家人讲述者 快乐QQ 坚强乐观 与癌症斗争到最后一秒
我的母亲,在与癌症斗争的半年时间里一直都非常坚强乐观,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秒钟。我非常感动。她在最后还告诫我们:要好好生活,记住老百姓一定要帮老百姓。
故事主人翁 朋友讲述者 海上明月 相濡以沫 沉默的爱情胜过千言万语
他们是两位普通的北京老人,少年夫妻,相伴到老,共同走过钻石婚,走过堪称传奇的一生,最终在两人85岁的这一年,生死相隔。
他们是朋友的长辈,老爷爷是一位泰斗级的中医医史专家,研究院的教授和博士后导师,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但是最令他自豪的却不是这些名头,而是可以“终身工作”的特权。老人极其沉默寡言,即使和家人也很少说话,严肃得令人生畏。
教授夫人则完全相反,她是一个如此风趣幽默、谈笑风生的老太太,从她口中,我知道了很多他们的故事。他们18岁结婚,典型的包办婚姻,是两个当地望族的结合,出嫁时的风光让她回忆了一辈子,坐的是汽车,证婚人是封疆大吏,婚礼像是那座城市的节日。在那张已经发黄的老照片上,她梳着摩登的卷发,碎花旗袍,虽没有出众的美丽却青春正好,而他一袭青布长衫,颀长潇洒,是一对璧人。两人虽然婚前并不相识,婚后却举案齐眉,他整日研读医书,她安心做少奶奶,十九岁生下唯一的女儿。为了他的事业,他们相约只生这一个孩子。
然而,静好岁月转瞬即逝,此后的世事坎坷让他们历尽磨难,多年的战乱流离失所,家族的崩溃与离散,“文革”时的灭顶之灾……当我认识他们的时候,他们是一对住在北京胡同简陋平房里的清贫老人。他们之间的沉默与和谐一如既往,他依然静静看书、写作,只是“文革”时被打断的一条腿让他有些行动不便;她操持家务,做得一手好菜,只是当年那双少奶奶的手,已经变得非常粗糙,指甲龟裂。他已成泰斗,但完全无视财富,她默默做他身后的影子,沐浴着他的光辉就很满足。
今年新年刚过,老太太忽然中风。曾经那样干净利索、妙语如珠的老人,如今一头乱蓬蓬的白发,腿间夹着尿布,散发出难闻的气味。我平生第一次看到老教授一整天没有碰自己心爱的书。把老太太送到医院抢救后,查明是多发脑血栓,治愈无望,深夜在医院刚安顿好老太太,却看见被我们留在家中的老教授跑来了,不知道很少出门的他是怎么自己打车找到这个医院的,他默默坐在床边,没有任何表情,却握住老伴的手,久久不放。
熬了半年,在盛夏的一天老太太终于故去,我们到回民公墓给老太太送葬,老教授不顾大家阻拦执意要来,入土一刻所有送葬亲人都大声哭泣,老教授却没有流泪,只是默默看着泥土一点点掩埋了棺椁,直到筑起新坟,他说出了我这辈子听他说过的最长的一句话:“你们别忘了墓碑刻字的时候给我空下一半,将来我要到这下面陪她。”
沉默年代的爱情,胜过千言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