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奇闻异事 正文
女儿痴养 七旬老父无奈与35只流浪狗同居(图)
内蒙古新闻网  10-12-28 12:03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中国网  
 
  为狗租房,家庭经济陷入窘境

  在大面铺菜市,做小生意的叶荣也喜欢收留流浪狗。她听人说,有个大姐花了150元从屠夫手上救走了一条土狗。次日,屠夫要杀一条吉娃娃,叶荣挺身花钱相救,正好遇到这位大姐也要救这条狗。于是,知音相遇,感慨良多。

  这位大姐,就是朱小平,此时,她的狗已经在租赁屋养不下了。而叶荣的丈夫,也非常反对收留流浪狗,她每次捡到流浪狗,都会藏在别人家养。咋办?她俩一合计,决定一起租房养流浪狗。多方打听,她们在娇子立交附近的华兴一社找到了现在的这栋房子,开始了她们的爱心养狗。

  没有经济来源,朱小平靠着每天跟丈夫蹬三轮车所挣四五十元的收入生活,每月还得交800元的房租。“狗楼”每年租金3000元。狗食、狗看病,每月花费近2000元,朱小平不住地收养流浪狗,让本来就不宽裕的家庭经济生活变得十分窘迫。

  狗越来越多,亲人却越来越远

  朱荣昌靠低保生活,但女儿从未接济过他,不仅如此,还让他帮忙照看狗。他总是劝女儿别养狗。“人都救不了,你还救狗”,“我都在吃低保,只要我们自己不虐待狗就行了,不要再往家收狗了。”朱小平反驳:“人有双手,那些流浪狗多可怜,没人管啊。”说这些话时,老父看她眼里噙着泪水。

  看到女儿这样固执,多次劝说无果,有两次,朱父气得干脆回了内江老家。但一离开,朱小平就打电话苦苦哀求,“你回来帮帮我,我忙不过来。”他无奈返回,“毕竟是自己的女儿,不忍心看到她这样辛苦”。

  朱小平说,在成都上大学的女儿冯立,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和她也越来越疏远了,“她说家里乱糟糟的!臭!”丈夫李时军对妻子的行为也难以理解,“没有办法,一说就吵。”李时军只能忍受,每天将挣来的几十块钱交给朱小平买狗粮。“她中邪了。”

  在租赁屋里,朱小平还养着6条狗,每晚与这些狗同住一屋。这些行为,让叶荣也颇有意见:“你这样跟狗住,万一病了咋办?谁来养它们?!”“你要是还这样,我们就各养各了!”

  声音 心理专家说她自私

  对此,成都动物保护组织“爱之家”的负责人陈运莲表示,收养动物的行为是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被遗弃的动物非常可怜,朱小平的行为值得支持。在收养行为中与家庭的矛盾难以避免,也很无奈。希望她的家人能尽力理解,也希望社会上有更多的人来帮助他们,让他们不要走得这么苦,这么艰辛。

  心理专家朱文波则表示,朱小平收养动物的行为,是一种情感上的需要。但如果收养动物的行为,超越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以牺牲周围亲人的需要为代价,实质上是一种自私的行为。表面上看是尊重动物的生命价值,但她是将动物的生命虚化了,动物的生命价值是远远不能和人相比的。(苟明 贺华玲 杨刚)

[责任编辑 张慧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