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我市财政收支较快增长,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038亿元,年均增长23.7%;地方财政累计支出710亿元,年均增长21.6%。财政资金不仅助力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更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亮民生事业。
财政投资助力经济增长
五来年,市财政预算安排专项及引导资金,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通过补助、贴息、奖励等多种形式,推动了一批老企业平稳转制,支持企业实施技术、产品创新,推动了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了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五年累计争取外国贷款折合人民币8.15亿元,争取上级各类财政资金245.9亿元,完成政府性融资350.1亿元。这些资金有力保障了城乡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廉租房等项目的建设。
五年来,我市认真落实国家扶持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累计为企业减负达3亿元。通过财政贴息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同时,及时兑现住房消费、铁精粉销售等财政补贴,有效拉动了消费市场,推动了城市及园区建设进程。
公共财政照亮民生事业
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人们眼里的生计小事,在财政部门却成了民生大事。五年来,市财政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优先满足重点公共支出需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民生支出大幅增加。
———五年累计教育支出91.8亿元,年均增长27.8%。我市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大中专贫困学生资助力度,推动职业教育优化整合,支持中小学校安工程建设。
———五年累计社会保障支出116.2亿元,年均增长41.3%。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到人均每月1506元,较2005年增加了521元。率先在全区启动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累计参保31.9万人,实现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340元和每人每年1360元。
———五年累计医疗卫生事业支出26.2亿元,同比增长24.9%。我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标扩面,两项保险参保人员分别达到53万人和58.2万人。
———五年累计支出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6.43亿元,解决了1.53万户无房户和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
———五年累计投入农民和下岗失业人员培训资金0.2亿元,争取上级财政小额贷款担保基金3400万元、贴息1160万元,担保风险金314万元,拨付贴息资金996万元,带动就业约10万人。
———五年累计生态支出6.8亿元,重点支持“绿水、青山、大草原”生态工程的实施,使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
……
一系列的重点投入,确保了民生质量水平随着地方财力的壮大而不断提升。
重点投入推动“三农”疾进
“十一五”期间是各级财政对“三农”投入最大、措施最实、农民实惠最多的时期。五年来,全市用于农林水支出达53.4亿元,年均增长26.2%,“三农”事业全面推进。
———全力支持现代农牧业发展。在农业方面,重点推动“南菜北薯”战略实施,在牧业方面,重点推动奶牛和肉羊养殖业发展。积极构建现代农牧业保障体系,支持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基地建设。推进农牧业保险工作,累计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7784万元。
———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中小水库加固,防洪设施维修、农田水利建设、城乡安全饮水等一批水利项目。累计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6亿元,实施土地治理项目41.2万亩、产业化项目33个。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5000万元,实施了住房改造、村容村貌整治等工程。
——全面落实各项惠农补贴。全面推开“一卡通”支付方式改革,26类涉农补贴纳入“一卡通”范围。全面落实种粮、农资、良种和农机、家电下乡、汽摩下乡等补贴政策。累计安排资金9000多万元,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市场稳定,促进城乡消费增长。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完成农村牧区义务债务化解工作,启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累计投资5538万元,完成一事一议项目109个。(记者张海芳 通讯员于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