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媒体文萃 正文
【民生七盼】吃的喝的能安全些吗?
内蒙古新闻网  11-01-19 09:16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内蒙古日报  
 

  2010年,食品安全警钟频响:三聚氰胺卷土重来,地沟油死灰复燃,毒豇豆、硫磺姜、一滴香等新面孔花样翻新......有害、有毒、非健康食品一次次刺激着人们的神经。食品安全,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民众热盼——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我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督执法力度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状况进一步改善,食品安全总体态势良好。同时,各级地方政府集中开展了包括食品生产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流通环节、餐饮消费环节、畜禽屠宰以及保健食品安全等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使我区的食品安全水平有了新的提升。但是,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还很突出。

  田建军委员认为,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对大众餐桌食品特别是制作日常三餐的原料安全感下降,一是因为食品制假案例屡见不鲜,二是由于对农副产品生产过程缺乏了解,担心农药残留等,于是追捧所谓的“绿色食品”。事实上,人们缺乏对绿色食品的生产过程和有效监督过程的了解,在食用时也是将信将疑。他建议,应建立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机制,实现监管部门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完善日常监管,加大食品制假违法成本,限制不安全食品进入市场,保障食品安全的市场准入。

  刘荣华代表认为,制造假冒伪劣食品的主要集散地是一些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小作坊和黑加工点,对这些食品加工企业的监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

  王玉英代表认为,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尤其要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因为这涉及到民生,也涉及到社会稳定。

  我区是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基地,拥有许多食品知名品牌。董汉忠委员建议,要未雨绸缪,加大食品安全管理的力度。要改进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将现行的多部门“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模式逐渐向一个或少数部门集中监管模式转变,推行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依据。(记者庞俊峰)

  记者点评:食品安全体现在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无论哪个细小的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危及民众的健康安全。监管仍是保证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我们期盼,随着食品安全法一系列细则的出台和监管力度的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将会得到更为有力的保障。

[责任编辑 王彤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