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今年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巴特尔主席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再次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内容。这种关注,是在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开启“十二五”经济发展新思路的背景下进行的,它对于内蒙古能否在2011年继续推进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那么,新起点、新目标、新形势下,内蒙古如何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有所作为?面对这一命题,各地积极筹划,专家学者反响强烈,并针对资源型产业、非资源型产业和服务业等转方式、调结构问题,提出了全新的思路和见解。
【盟市反响】
呼和浩特市:发展现代服务业 提升传统服务业
巴特尔主席在今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
在这一利好消息的感召下,呼和浩特市把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作为今年重点要抓好的工作之一。
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呼和浩特市将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现代物流、金融等产业。据介绍,今年,呼市将全面推进如意总部基地建设,开工建设一批行政商务项目;加快蒙西物流、利丰汽车城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规划建设一批集产品展示、交易、配送为一体的新型专业市场,努力打造区域性农畜产品、五金建材集散中心和汽车等大宗商品营销中心;依托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启动建设金桥化工、光伏材料物流中心;加快建设年转运2000万吨煤炭的和林大红城煤炭物流园区,推进土左旗沙尔营煤炭物流交易中心、托县铁达煤炭物流园区的建设和运营;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力争在各旗县均设立村镇银行;打好草原文化、黄河风貌、红色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品牌,建设精品旅游线路;完成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呼和浩特传媒大厦建设工程,开工建设呼和浩特文化产业园,加快网络传媒、动漫、影视、演艺等文化产业发展。
同时,呼市将巩固提升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优化城市商业布局,高标准建设新的城市商圈;提升餐饮、住宿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水平;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记者庞俊峰)
包头市:调整结构强能力 转型升级提效益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这在装备制造业基地———包头市引发强烈反响。特别是自治区最大的装备制造企业———中国兵器工业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公司感触颇深,表示将把其作为“十二五”期间推动企业调整结构强能力、转型升级提效益的强大动力。
受“两会”精神感召,“十二五”期间,一机集团公司将牢牢把握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和军民用品的产业发展态势,遵循中国兵器工业“军民结合、军民互动、产融结合”三大行业规律,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贯穿始终;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激发科技队伍活力贯穿始终;把深化改革改制、开放合作、推进内外部资源整合重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促进发展贯穿始终;把加强基础管理、核心能力建设、人力资源优化贯穿始终。
一机集团的发展劲头也代表了包头所有装备制造企业的心声,各企业纷纷表示,要发挥包头的战略区位优势、城市综合功能配套、工业产业基础雄厚、产业科技实力强大等发展优势,加大企业产业改造、延伸和升级步伐,大力推进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装备制造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另外,青山区党政领导也道出装备制造园的新蓝图:按照打造“绿色园区、生态园区、科技园区、环保园区”的目标,将重点引进核电装备、化工装备、矿产装备、冶金装备、新能源装备等5大产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尽早实现装备制造园区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的目标。(记者吕学先崔楠)
乌海市:推进产业集群化 培育接续替代产业
作为一座因煤而生的城市,过去五年,乌海市走上了一条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条的工业发展之路。在自治区“两会”召开后,乌海市广大干部群众更加坚定了提升资源型产业发展水平的信心。
乌海市分管招商的一位干部说,近年来,乌海市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断然拒绝了依托高污染取得高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该负责人认为,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自治区“十二五”期间的目标任务,乌海市工业经济应在“十二五”时期依托现有基础,沿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的发展之路,真正实现集约发展。
该负责人介绍,为了实现经济转型,“十二五”期间,按照“两会”精神要求,乌海市将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转型,推进产业集群化,加大力度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乌海市现有能源、化工、建材、冶金等优势产业将通过实施骨干企业联合、兼并、重组,推动资源型产业集群化发展,力争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PVC生产基地、交易中心及全国重要的煤焦化生产加工基地;对能源工业将强化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加快煤炭就地加工转化,并推进电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化学工业将推进初级产品向中下游产品领域延伸,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配套、关联产业和产品。
同时,乌海将围绕支柱产业及延伸加工等产业集群,培育和引进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记者于海东)
兴安盟:多业互动 做强非资源型产业
连日来,兴安盟上下联系实际学习全区“两会”精神,并在深刻领会的基础上提出要通过多业互动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
第一,要抓住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北上西移”的机遇,千方百计引进一批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高新技术等非资源型产业,对投资达到一定规模的给予配置煤炭资源,加快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扶持卷烟、制药、装备制造等现有非资源型企业改造提升、发展壮大,将其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以此提高产业转移的成功率。推动科右前旗风机制造基地建设,适应兴安盟风电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其次,要创新机制,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在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做文章。加快机械加工和零部件配套产业发展,借助靠近东北市场优势,加强同装备制造企业的对接,在汽车零部件、农机配件等方面搞好配套协作。要依托华锐风机的引进,带动相关的风机叶片、塔筒、机舱罩等配套加工企业发展,提高风机制造的本土化水平。
第三,大力发展制药产业,积极与哈药集团、修正药业等知名企业寻求合作,力争重组奥特奇中蒙药和白医制药,带动医药产业发展。
第四,积极培育陶瓷加工业,立足兴安盟丰富的白粘土、高岭土等陶瓷生产原料,研究制定陶瓷产业发展规划,谋划启动陶瓷加工项目。
第五,积极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落实土地、税费等相关优惠政策,创新非资源型产业项目引进机制,加快推动非资源型产业项目落地。(记者胡日查)
通辽市:率先融入 率先发展 率先崛起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区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走富民强区之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乘着“两会”的东风,通辽市广大干部群众更加坚定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建设新通辽的决心。“十二五”期间,通辽市发展目标可以概括为:以高于全区和东北地区的平均水平发展,力争在自治区东部率先崛起,在东北振兴中率先融入,在农牧业资源富集的少数民族地区率先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四个主要指标实现翻番。
据介绍,为了贯彻“两会”精神和实现上述目标,通辽市的主要任务是在发展中调结构,在调整中谋发展,着重是要在保持较快增长中提高发展质量,在增量调整中促进结构优化,在加快城镇化中拓展发展空间,加快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梯度布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从通辽的产业基础看,推进工业化的关键是推进产业延伸升级,提升产业接续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通辽既要坚定不移地走好农牧业资源相对富集地区推进工业化的路子,更要综合利用好各种资源,开发转化好传统资源,重点搞好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要发挥区位、土地、环境和劳动力等要素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非资源型产业;要抓住国家支持新兴能源发展的政策机遇,加快发展风电、风机制造、光伏产业。“十二五”时期,培育形成新型能源、有色金属加工、新型煤化工、玉米生物、绿色食品加工、特色装备制造、建材、医药化工8个百亿级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通过百亿级产业集聚、百亿级园区承载和百亿级企业带动,把通辽打造成东北地区重要的新型能源基地、新型煤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加工基地、特色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建材产业基地。(记者郭洪申戴宏)
阿拉善盟:治理生态 再造天堂绿洲
近年来,阿拉善盟针对脆弱的生态环境,相继启动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三北”防护林建设四期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四大工程。目前,阿盟已建成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近4000万亩,占到了全盟国土面积的近十分之一。
自治区“两会”召开后,记者从阿盟相关部门了解到:“十二五”时期,阿盟将认真落实自治区“两会”精神,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分区施策、突出重点、综合治理,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实现生态整体恶化趋缓、治理区步入良性循环。
在草原沙漠化治理方面,实施草原阶段性禁牧补贴项目,阶段性禁牧4000万亩。在腾格里沙漠东缘、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和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实施围栏封育、飞播造林、人口转移,其它地区主要通过封沙育林(草)、机械沙障促进自然恢复,防止沙漠化土地扩展和三大沙漠大面积交汇。到2015年,草原保护、沙漠化治理面积进一步扩大,草原植被面积大幅增加。
在森林保护方面,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五期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国家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争取扩大公益林补偿范围1571万亩。到2015年,将累计完成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任务817.5万亩。
在水土保持方面,采取修建防洪堤、营造防风阻沙林护岸与扩滩林、林草封育等措施,加大巴音木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力度,将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16万公顷。
在生态移民方面,逐步转移生活艰苦、交通不便地区的牧民。(记者刘宏章)
呼伦贝尔市:节能与保护同行 美丽与发展双赢
冰雪中的呼伦贝尔,连日来温度已降至零下40度左右。然而,从农区到牧区,从城市到乡镇,却涌动着春潮般的暖意。自治区主席巴特尔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如春风一样吹遍呼伦贝尔大地,成为呼伦贝尔市各族各界群众热议的话题。
大家一致认为,节能减排与生态建设对于呼伦贝尔市而言尤为重要。近几年来,呼伦贝尔市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中走出了一条“美丽与发展双赢”的路子。
呼伦贝尔市林业局局长胡连义介绍说,今年呼伦贝尔市将再投入1.5亿元,治理沙地100万亩,进一步改善沙区生态环境,重点对工程实施两年来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保护和巩固,继续采取乔灌草结合的方式,提高林草的成活率。
为了继续推进“美丽与发展双赢”,2011年,呼伦贝尔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自治区“两会”精神为主线,全面落实“有进有退”发展战略;以“五抓”(工业抓园区、农牧业抓项目区、旅游抓景区、生态抓沙区、城镇建设抓棚户区)建设为重点,以抓项目、抓投资为切入点,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做大经济总量,努力实现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以发展好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手段,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幸福指数工程为统领,全力改善民生,加快各项事业发展,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记者辛语)
【专家视点】
郭晓川:资源型产业需要“再上层楼”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型产业发展水平。
为此,内蒙古经济可持续发展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内大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郭晓川教授认为,我区提出“提高资源型产业发展水平”,非常切合自治区发展实际。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资源型产业仍是推进自治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只有提高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水平,才能保证自治区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他认为,要重点依托我区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要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提高资源型产业发展水平。发展延伸加工是提升资源型产业水平的主攻方向,当前我区冶金、化工等领域产业链短、初级产品比重大的问题比较突出。应该突出抓好这些领域的延伸产品加工制造,大力培育、引进、集聚加工企业,开发精细化工产品和高附加值的钢铁、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推进产业向高端化发展。(记者戴宏)
赵云平:承接先进生产力 转移提高非资源型产业比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那么,如何通过承接先进生产力转移来提高非资源型产业比重呢?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工业与信息化研究处处长赵云平就此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围绕资源型产业的延伸、升级、配套等确定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推动产业链条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形成以资源开发及加工产业为主干,以配套服务产业为枝条,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共生共荣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二是注重培育产业生态,把过去以利益减让为主的优惠政策型招商引资转化为以改善产业生态为重点的打造环境型招商引资,切实提高单位GDP含金量。
三是加强对资源开发产业的利益分配调节,因为不同产业的收益水平是相互影响产业发展的,如果资源开发产业长期保持显著高于其它产业的超额利润率,就会造成地区产业生态过度畸形,从而不利于我区承接发达地区非资源型产业。此外,我区也应该下大力气控制要素价格的过快上涨,从而形成我区在吸引要素方面的“洼地效应”,保持地区绝对竞争优势。(记者崔楠)
段连敖:推动非资源型产业 集聚集群集约发展
“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是今年‘两会’上的热点,也是我区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战略之举。要以园区为载体,通过产业的集聚、集群、集约发展,推动非资源型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自治区党委政研室战略处处长段连敖说。
他认为,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最现实的路径就是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在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做文章。以园区为载体集聚、集群、集约发展,是大多数产业高起点、高速、高效发展的捷径,也是企业减少投入、节约成本、降耗和减排的有效途径。但现阶段,我区园区发展遇到了一系列瓶颈制约,如建设用地、能耗水平等,其对提高资源加工深度,最终实现变资源型产业为非资源型产业目标的影响甚至是致命的。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首先是要突破这些制约。第二,以园区为载体的非资源型产业要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园区管理者的整体谋划和所有入区企业的共同努力。并非所有的非资源型产业都适合集聚、集群、集约发展,比如新型能源、部分轻加工业等。所以我们要在引导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非资源型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支持和引导适合分散发展的非资源型产业做大做强。(记者崔楠)
【观察与思考】
在发展中调结构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出的一个最强烈的信号是:2011年,我区将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水平。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不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而要在发展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首先要通过做优资源型产业、做强非资源型产业、做大服务业来破题。
做优资源型产业,重点需要解决的是能源产业链条短、下游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层次较低、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破除障碍的关键是通过技术跨越来延伸产业链条,通过招商选资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通过产品创新优化产业结构。
做强非资源型产业,重点需要改变全区产业结构单一、过分依赖资源的现状,并需在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上做文章,特别是要将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提升资源型产业发展水平、延伸产品链条、推动企业集约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做大服务业,重点要解决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问题,尤其要针对煤炭、乳、肉、粮食等的外运,大力发展与之配套的现代物流业;针对我区独特的草原文化资源,努力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目的是优化经济结构,优化经济结构的目的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继续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经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区经济一定能够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杨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