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春佳节的日益临近,内蒙古博物院也“年味”十足。《天工之韵——内蒙古博物院藏清代精品瓷器特展》开幕,让观众可以欣赏到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皇家御用瓷器。以节日为主线举办的博苑讲坛和各类社教活动,将年节习俗和传统文化与博物院文物资源相结合,又让观众在汲取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感受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博大精深的草原文明。
据内蒙古博物院相关专家介绍,上世纪50年代内蒙古博物馆成立之初,故宫博物院向我区调拨了一批精美的皇家御用瓷器。1月29日开展的《天工之韵——内蒙古博物院藏清代精品瓷器特展》所展出精美瓷器全部来自于这批由故宫博物院调拨来的瓷器。据了解,中国是瓷器的发明地和主要产地,到了清代,制瓷业更是发展到空前的高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这一时期,青花和釉里红瓷器烧制技术已完全成熟,又出现了粉彩瓷,并逐渐成为彩绘瓷器的主流。此外,清代还恢复了以往朝代所见的颜色釉品种,并创烧出一些新的颜色釉瓷器。本次特展展出的百余件博物院院藏清代瓷器精品,均是首次与观众见面。
博苑讲坛是内蒙古博物院依托文物资源优势开办的一个集学术交流、观众互动于一体的讲座活动,现已成功举办了28场。从2011年元旦到元宵节期间,博苑讲坛举办7期春节气息浓郁的传统文化讲座,使观众尽享文化盛宴。“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异同”讲座通过对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传说、风俗习惯的讲述,让观众了解中西方节日传统,感受浓郁的节日气氛。“‘玉兔迎春’非物质文化遗产北方剪纸艺术”讲座通过专家对北方剪纸艺术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艺术特色的讲解,使观众学习剪纸技艺,亲身体验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蒙古族传统年俗”讲座,使观众了解蒙古族独具特色的春节习俗,从节日习俗角度了解草原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博物院教你写春联”讲座,书法家为广大观众讲述春联的起源、特色和习俗,普及春联的书写形式,为春节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息。在春节之后开展的“大型蒙古象棋情景演示”讲座,将介绍蒙古象棋的起源、沿革、游戏规则和棋子的雕刻艺术等,并通过巨大棋盘的真人对决,让广大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蒙古象棋。正月十五当天举办的“博物院里闹元宵”讲座,将向观众介绍元宵节的由来、习俗并演示元宵的制作方法,届时观众可以参与现场包元宵、猜灯谜等,在博物院体验元宵节的快乐。
据了解,从2008年3月31日内蒙古博物院正式对外免费开放以来,已接待观众400余万人次,年接待观众量130余万人次,日均接待观众4000余人,是免费开放前的6倍。为将内蒙古博物院打造成为历史文化传播中心,给观众提供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教育平台,博物院每年都开展100余项社教活动。这些活动增强了博物院贴近性,使观众在感受悠久历史文化魅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在推出的各项活动中,内蒙古博物院不断创新展览的内容和形式,每年推出新展览10余个,《寻觅逝去的文明——内蒙古考古新发现展》、《文明之旅——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明揽胜》、《走向辉煌——元代文物精品展览》等各种专题展览,集学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丰富了观众的文化生活。青少年是博物院重要的潜在观众群体,也是社会教育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内蒙古博物院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是博物院在全国首创的社会教育品牌活动,3年来已成功举办了200余期,参与学生2万余人。活动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融入到趣味盎然的娱乐活动中,成效显著。内蒙古博物院每年寒暑假期间举办的小讲解员培训班,通过开展形体训练、挖掘恐龙化石、搭建蒙古包等公共课程,促进了孩子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博物院为青少年设置的互动空间,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使他们掌握了更多知识。博苑讲坛自2009年6月开办以来,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草原文化节等各大节庆日,都会邀请国内外各领域专家开展专业学术讲座。为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扩大讲座受众面,讲坛还增加了一些通俗化讲座,将静态专题讲座与动态互动参与相融合,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记者 许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