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于于当地时间2月10日(北京时间11日凌晨)开幕。与声色飞溅的戛纳、明星闪爆的威尼斯不同,今年柏林影展从内到外都倾泻出一种阴郁的情绪:竞赛片除了《都灵之马》《奇异世界》之类的窒息型闷片外,更多都对准了与水深火热的浮世绘与现代灾难的后遗症,仿佛人类世界从未太平过;主打影人除了《大地惊雷》的科恩兄弟外,人们更关心英格玛-伯格曼的《第七封印》又将招来多少瞌睡虫,或是那个在伊朗风起云涌,刚刚保释出来的贾法-帕纳西,还能否办成出国签证顺利当上评委……无疑,这将是一届欢笑少于泪水、忧郁大过愉悦、宣泄与呐喊齐飞的严肃影展,在春寒料峭的柏林,电影会比天气更让人倒吸一口冷气。
聚焦伊朗
独立导演挑战当局审查底线
热衷于“政治”的柏林电影节,今年把“伊朗话题”放在了风口浪间,从主竞赛单元评委到竞赛片导演、再到全景单元特别展映,无不充斥着伊朗“敏感人物”的身影。
去年沦为伊朗“政治犯”而受到国际影坛声援的贾法-帕纳西,今年担当了评审团成员。其实,早在2010年年初,帕纳西就已被获邀参加柏林电影节了,但是由于伊朗政府限制其出境而让好事泡汤。随后灾难降临——帕纳西因其电影作品中涉嫌抨击伊朗当局而被特工逮捕,他的妻女随后也被关押在德黑兰声名狼藉的伊文监狱,成为所谓的“政治犯”。原本已当选5月戛纳电影节评委的帕纳西,因遭受牢狱之灾未能成行。在当届戛纳影展闭幕式上,影后得主朱丽叶特-比诺什曾亮出帕纳西的名条,向伊朗当局表示抗议,这一举动业已成为去年最令人难忘的影坛事件之一。帕纳西在经过为期一周的绝食抗议后,身体虚弱,德黑兰检察官最终答应贾法缴纳20万美金获得保释,获得自由身。今年柏林电影节,帕纳西是否可以顺利登陆尚是个谜,但如果能成此行,那么他赢得的掌声肯定是最多的。
10年前,帕纳西《生命的圆圈》为其事业迎来真正的高峰——这部讲述伊朗社会女性惨烈生存境况的电影,捧走了最佳影片金狮奖,这也使贾法成为了国际级导演。2006年,贾法又凭《越位》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摘取了银熊大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向帕纳西隆重致敬,本届柏林在全景单元特别展映中,将重映这两部电影:《生命的圆圈》将在17日17:45 (CineStar 影院3号厅)放映,《越位》则在11日16:30(柏林电影宫)放映。
另外,竞赛单元中的《内达和西敏:一次别离》,亦出自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之手,去年帕纳西深陷囹圄时,法哈蒂也加入了声讨大军,与帕纳西属于同一战壕。有趣的是,《内达和西敏:一次别离》讲述的是一对伊朗夫妻在选择离婚之后所发生的诸多纠结故事,而“离婚”这个字眼在伊朗也属于“特殊题材”,因此拍摄时就遭到了伊朗当局的禁令,阿斯哈-法哈蒂在与当局周旋之后,才使得这部命悬一线的电影最终得以解禁。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本届柏林电影节似乎是铁了心要和伊朗当局对着干了。
杯具爆棚
主单元竞赛片集体苦大仇深
素来关心人类生存状态的柏林电影节,几年来始终用关切而审慎的目光评价世界电影,远的有《格巴维察》《波弗特》《关塔纳摩之路》,近的有《精英部队》和《伤心的乳汁》,今年的柏林似乎放大了这种忧心和伤悲,竞赛单元电影放眼望去,处处都是眼泪和伤痕。更重要的是,在美国电影成为配菜之后,柏林把更多目光都放在了世界的阴暗角落。
墨西哥导演宝拉-马克维奇的处女作《奖励》,就把炮口对准了上世纪70年代政局动荡不安、民生日显凋敝的阿根廷社会——当时处于军政府统治下的阿根廷,到处都充满了恐惧,民众被非法拘捕、折磨和大屠杀的阴影笼罩。这时,一个小镇姑娘交出的考试答卷引发了一连串麻烦:这个答案居然引起女孩父母的争执,原因是他们所持的政见大相径庭。类似的纠结还发生在《口红》中:两名试图摆脱旧日梦魇的巴勒斯坦女人,在伦敦邂逅——她们曾经是好友,现在在精神和肉体上都联系在了一起。影片涉及到诸多当今世界的敏感话题,比如种族纷争、宗教分歧以及性取向等。两位女主角性格差别极大,伊纳姆信仰基督教,而劳拉则信仰穆斯林教,她们小时候曾经因为去东耶路撒冷看电影,结果被以色列士兵强暴。
除了个体在动荡时局中的命运外,还有一类竞赛片则直接拿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事件作为故事根基,让人感到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消停过——譬如,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米达兹的《无辜的星期六》,就讲述了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能泄漏爆炸事故中一个受害者家庭的悲剧;德国导演安德雷斯-维里尔的《除了我还有谁》,几乎就是又一部《巴德尔和迈因霍夫》,但这次主要把镜头对准了“以暴制暴才是唯一的出路”的古德伦-安司;而乔舒华-玛斯顿的《血之救赎》则再次为阿尔巴尼亚描绘现实图景:城市到处潜伏着危险,民众随时可能被当街杀死。在这个充满了杀戮气息的国度里,家族之间都有着血海血仇,人和人之间一命抵一命的怪局永远也没有终点。该片也有可能成为竞赛单元中最残暴的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三年前勇夺柏林金熊的《精英部队》,本届又推出了“2”——将在全景单元中登场的《精英部队2》,将依旧为世界展示两个多小时的极端暴力,强行侵入和枪林弹雨成为银幕主题,杀害穷人是巴西国家政策的一部分,而巴西的武装警察则有可能继续被演绎成兰博式的英雄形象。但无论如何,这部“2”都彰显了柏林狠抓严肃题材的决心。
|
《在一起》讲述艾滋病患者参与《魔术外传》拍摄的特殊经历 |
华语独苗
《在一起》关注艾滋病群体现状
本届柏林电影节对华语电影的忽视有目共睹,在主竞赛单元和特别展映单元彻底缺席的情况下,只有一部《在一起》杀进全景纪录片单元,成为年度华语势力的唯一代表。从《在一起》的题材选择和完成质量上看,它在纪录片单元中还是具备一定竞争力的。
《在一起》其实是顾长卫新片《魔术外传》在行销环节上的一个“附属品”,影片的执行导演是赵亮,但片头“总导演”依然挂着顾长卫的名字,毕竟全片都是在《魔术外传》的拍摄现场完成的。它貌似是一组探班花絮的集合,却落实了一个颇具匠心和诚意的策划,是独立于《魔术外传》的一部纪录电影。在这部制作精良的作品中,导演及幕后班底,从社会上召集了六位艾滋病患者“混”入剧组,和剧组演职员一起工作生活,他们有的担当群众演员,有的则参与片场打杂。影片通过对几位参与者的采访、对不愿露面的患者进行在线聊天,呈现出艾滋病患者的心声——它让更多人知道,艾滋病除了性传播外,很多情况下也会通过血液疏导和母婴传播,“被歧视”的人群和无辜的被传染者急需外界的理解。
《在一起》中出现了《魔术外传》的主演章子怡、郭富城等人,令人称道的是,这些明星与艾滋病患者相处融洽,尤其是章子怡让前来探班的外甥女和患病的男孩一起游戏,让电影充满了暖意,而片尾那个为“索抱”的男性患者献上拥抱的老妇人,则堪称年度华语片中最令人动容的“草根形象”之一。《在一起》曾于去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在中国内地院线进行过小规模巡映,但并未引起太大反响。本届电影节上,《在一起》将放映四场,其中欧洲地区首映将在柏林当地时间14日的17:00(CineStar影院7号厅)登场。
首推3D
立体动画闪耀竞赛单元
3D电影技术的高速发展,让好莱坞之外的电影人分外眼红,而作为一向以严肃自居的柏林影展,今年也开始赶时髦——不过,与戛纳、威尼斯邀请美国3D动画参加开幕或展映的做法不同,本届柏林影展对3D电影的支持可谓大刀阔斧:主竞赛单元竟同时出现了两部3D片,两片都为欧洲制作,其中一部还是动画片,足见柏林组委会的犀利眼光。
10年前,《千与千寻》曾在柏林拿下金熊奖。转眼多年过去,柏林再度对动画片激起强烈兴趣——法国片《夜的故事》成为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历史上第一部3D动画电影。此片由法国导演米休-欧斯洛制作,是其独立组建自己的电影公司之后的开山作。《夜的故事》是一部由童话改编而来的“黑色轮廓”动画片,欧斯洛早在1989年就推出了《如果电影》动画短片;2000年,欧斯洛的轮廓画作品《王子与公主》在法国引起轰动,并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夜的故事》3D版势必会带来与好莱坞动画决然不同的视觉概念。
另一部真人3D电影《皮娜》,无论是银幕上的主角还是它的幕后制作者,都堪称本届柏林的超级亮点——舞蹈纪录片《皮娜》之前公布的预告片就已让人震撼无比,在3D影院欣赏,注定是一次难得的视听享受。影片收录了德国舞蹈家皮娜的三段经典舞蹈——《穆勒咖啡馆》《春之祭》和《月圆》。皮娜的“舞蹈剧场”曾艳惊全球,被称为“无冕舞蹈女皇”。2007年9月20日,皮娜还曾率领乌珀塔尔舞蹈剧场首次进入中国内地演出,但2009年因癌症不幸去世。电影大师维姆-文德斯多年来一直想把皮娜的作品展现在大银幕上,而3D技术终于让他实现了夙愿。过去,公路片一直是文德斯最擅长的题材,而作为艺术纪录片的《皮娜》究竟会爆发出怎样的异彩,也是文德斯影迷期待的焦点。
致敬大师
英格玛-伯格曼全集回归福地
每年柏林电影节都会在回顾展映单元,集中放映一系列珍藏版老片,但能像今年这般“回顾”法儿,却是极其罕有——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所有代表作,都将在今年柏林亮相,给力指数惊人。至于柏林今年为何如此“肆无忌惮”地致敬业已逝世四年的英格玛-伯格曼,原因其实很简单:伯格曼与三大国际A类影展的缘分,从1955年《夏日的微笑》杀进戛纳影展竞赛单元就开始了,可奇怪的是,纵然戛纳和威尼斯电影节日后都分别让伯格曼获得了3次和2次竞赛资格,却没有把最高奖颁给他。在伯格曼漫长的一生中,除了获得9项奥斯卡提名之外,只有1958年的《野草莓》在柏林影展夺得最佳影片金熊大奖。这也是为什么本届柏林会在开幕当日,就率先放映这部脍炙人口的经典电影(10日20:00 CinemaxX影院 8号厅)。
伯格曼生前留下了50多部影像经典,其中《处女泉》《杯中黑影》以及《芬妮与亚历山大》,在1960年、1961年和1983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呼喊与细语》在1974年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女人的期待》《魔术师》等等,在欧洲三大电影节都有斩获。除了以上提及的作品会一部不落地亮相柏林外,伯格曼在早期和晚年两个时段的重要作品,也被考据癖般的柏林组委会找到了胶片拷贝——1944年,伯格曼离校到南方哈辛堡市立剧院任专职导演时,撰写的第一个电影剧本《苦闷》、1945年执导的处女作《危机》、1947年的《开往印度的船》、1949年的《监狱》等等,都将重返大银幕;而伯格曼晚年为瑞典国家电视台制作的电视电影《萨拉邦德》(2003年),也将在大银幕上映(具体放映日程参看排片表)。因此,对于伯格曼的粉丝来说,今年的柏林影展,即使放弃所有的竞赛单元电影,也不得不追看伯格曼魂归福地的珍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