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赤峰新闻 正文
为群众编织预防诈骗犯罪“安全网”
内蒙古新闻网  11-03-01 15:39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赤峰日报  
 

  ——访赤峰市政协委员孙志军

  近年来,诈骗类犯罪呈高发态势,该类犯罪波及面大、侵害范围广、社会影响恶劣,给人民群众造成的危害极大。那么,应如何识别诈骗犯罪并有效防范?如何建立打防控体系?对此,记者采访了赤峰市五届政协委员、市公安局副局长孙志军。

  孙志军说,根据近年来本市及周边地区发案情况调查,诈骗的类型主要有: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的合同诈骗,通过网络实施的网络诈骗,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实施的电子类诈骗以及街头普通诈骗等。孙志军举例说,常见的诈骗有租赁型、配货型、集资型、推销型、预付款型、办证型、招聘型、迷信型、中奖型、婚介型等,电信类诈骗一般有欠费诈骗、招工诈骗、汇款诈骗等。这些诈骗行为给受骗人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干扰,有的被骗取钱财甚至倾家荡产。

  孙志军建议,群众在遇到“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时,一定要提高警惕,捂紧自己的钱袋子。同时,各级公安机关要加强打防控,为群众编织预防经济诈骗“安全网”。一是加强防控。要将预防诈骗纳入打防控体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形成诈骗犯罪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态势,让诈骗犯罪无施展之地;二是加大打击力度。公安机关要加强区域间、部门间的协作,分析研究虚假信息诈骗犯罪的新手法、新特点,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加强打击措施,对犯罪分子起到惩戒和震慑作用;三是加强宣传。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短信、报纸等媒介对各类诈骗案例进行宣传,提高群众自身防诈骗的警惕意识和“免疫力”。在宣传中提醒群众要做到“三个不要”,即:不要轻信骗子的甜言蜜语、花言巧语;不要轻易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等情况;决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记者江平)

[责任编辑 魏佩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