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赤峰市政协委员孙志军
近年来,诈骗类犯罪呈高发态势,该类犯罪波及面大、侵害范围广、社会影响恶劣,给人民群众造成的危害极大。那么,应如何识别诈骗犯罪并有效防范?如何建立打防控体系?对此,记者采访了赤峰市五届政协委员、市公安局副局长孙志军。
孙志军说,根据近年来本市及周边地区发案情况调查,诈骗的类型主要有: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的合同诈骗,通过网络实施的网络诈骗,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实施的电子类诈骗以及街头普通诈骗等。孙志军举例说,常见的诈骗有租赁型、配货型、集资型、推销型、预付款型、办证型、招聘型、迷信型、中奖型、婚介型等,电信类诈骗一般有欠费诈骗、招工诈骗、汇款诈骗等。这些诈骗行为给受骗人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干扰,有的被骗取钱财甚至倾家荡产。
孙志军建议,群众在遇到“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时,一定要提高警惕,捂紧自己的钱袋子。同时,各级公安机关要加强打防控,为群众编织预防经济诈骗“安全网”。一是加强防控。要将预防诈骗纳入打防控体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形成诈骗犯罪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态势,让诈骗犯罪无施展之地;二是加大打击力度。公安机关要加强区域间、部门间的协作,分析研究虚假信息诈骗犯罪的新手法、新特点,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加强打击措施,对犯罪分子起到惩戒和震慑作用;三是加强宣传。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短信、报纸等媒介对各类诈骗案例进行宣传,提高群众自身防诈骗的警惕意识和“免疫力”。在宣传中提醒群众要做到“三个不要”,即:不要轻信骗子的甜言蜜语、花言巧语;不要轻易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等情况;决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记者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