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鄂尔多斯新闻 正文
鄂尔多斯报废车拆解之路
内蒙古新闻网  11-03-17 10:15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北方新报  
 

  杨海涛和民警们进来的时候,院子里凌乱地堆放着各种废铁和汽车零部件,废品收购站里的人没有任何察觉,依然在昏昏然做着发财梦。

  金属切割机的轰鸣声刺耳,四处弥漫的异味气体刺鼻,氧焊喷出的火焰在车身上游走,车体转眼被肢解为各种形状的铁块,通常,这些铁块会被运输到其他城市。

  夺取工具、擒人,民警迅速控制局面。违法者呆若木鸡,如梦初醒。

  “一两个人,一套氧焊工具,一台切割机,就是一个小作坊。今天查处的这家,恐怕只是冰山一角。”作为当时鄂尔多斯唯一的报废车辆拆解公司——通九物资有限公司派出工作人员杨海涛全程参与了查处行动,行动中共查处6家非法收购和拆解报废车辆的黑窝点。

  绝大多数报废车流向不明

  鄂尔多斯“不差钱”,这个小城豪车云集,普通汽车在这里更如生活中的琐碎物。鄂尔多斯市国税局资料显示,2010年,鄂尔多斯新增加车辆超过9万辆,鄂尔多斯车辆拥有量已经远远超过了50万。

  当人们将目光聚焦在汽车这种商品的消费上时,却忽略了它寿命周期最后的环节——报废。据通九物资有限公司东胜区报废车辆拆解中心办公室主任杨海涛估计,鄂尔多斯市全年报废车辆应该有5000辆左右。也有媒体报道,鄂尔多斯每年报废汽车在万辆以上。

  与庞大的报废量相比,通过正规途径报废的车辆数量却显得有点单薄。据了解,2010年,作为鄂尔多斯市最大的车辆拆解公司,通九物资有限公司5个报废车辆拆解中心拆解的报废车辆为1200多辆。刚运营1年的万利报废车辆拆解中心,全年拆解的车辆不到500辆。在鄂尔多斯,拆解报废车辆的公司只有3家,其中一家还未开始运营,另外2家一年拆解的数量还不到1800量。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数量如此庞大的报废车辆都流向了何方?

  违法拆解横行

  16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鄂尔多斯市有合法资质的2家报废车辆拆解公司所拆解的车辆,大多属出租车、公交车以及企事业单位用车,这些车辆的所有者需要正规的车辆报废手续。而数量庞大的私家车主,选择在非法收购和拆解厂处理报废车辆。

  大量的报废车收购拆解厂披着车辆维修厂的外衣掩人耳目,还有的报废车收购拆解厂原为废品收购站。

  一名准格尔旗的卡车司机告诉记者,流向非法收购拆解厂的不仅有大量的私家车辆、大卡车,还包括一些用于煤矿和桥梁路桥工程的无牌照车辆。因为手续简单,直接当成废铁卖掉,处理起来方便,很多人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报废汽车。

  报废车辆拆解出的零部件最终会有2种流向:被当成废铁运输到其他城市;或者被违法二次利用。在被违法二次利用的零部件中,包括国家明令禁止的五大总成——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前后桥、车身。

  一方面,在废旧金属市场上,废铁因利润高、货源广而受到废品收购商的青睐,而报废车能产生大量废铁。另一方面,报废车零部件被出售以供二次利用时,会获得极高的利润,甚至有人直接将还能开的报废车整车出售。非法收购拆解之所以屡禁不止,从违法动机上说,是因为高额利润驱动。

  3月15日,杨海涛主任说,在鄂尔多斯到底有多少非法收购拆解报废汽车的窝点,根本没法估计。

  出了事原车主需负法律责任

  “新车投放市场后,如果稍微发现一点毛病,就必须全部召回。使用报废车或者使用其零部件维修的旧车,其安全隐患更是不言而喻。”杨海涛认为,非法拆解报废车出售零部件和购买这些零部件,都是在拿生命开玩笑。

  记者在东胜区柴家梁暗访时发现,报废车辆整车二次出售价是废铁价格,所以有很多人愿意买,但是前提是该车辆还能行驶。

  除了整车二次出售,非法拆解厂还会用报废车“五大总成”零部件拼装成车。这些车辆因为没有合法身份,不能合法上路行驶,与那些还能行驶的报废车一道都会流向农村、煤矿或者偏远地区。

  杨海涛说,报废车辆本身就存在刹车系统、发动机系统、转向系统、消防系统的安全问题。利用报废车辆“五大总成”拼装的车辆,肯定会存在更大的安全隐患。报废车辆所导致的事故不仅戕害他人的生命,在追究责任时,车辆曾经拥有者要承担责任,即使是车辆已经几经转手卖出去好多年,这份责任依然需要承担。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刘宇峰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