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车涉钱拼车不合法
家住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艺术厅北街某小区的马先生已经有半年拼车经历了。单位搬到金桥开发区后,他买了车。“每月保险费、保养费、汽油费就要800多块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说。半年前开始,两个要好的同事相约每天一起坐他的车,每人每个月支付100元给他,就当是贴补给他的油钱。既是顺路又能助人为乐,马先生每天乐此不疲地载着同事去上班。
马先生的一个同事表示,以前从所居住的小区打车到金桥开发区要十六七元,1个月下来光打车费就要花去500多元。现在,拼车上下班1个月才花100多元,挺省钱。
可是,报纸上的一则新闻让马先生犯了难。新闻中指出,私家车如果存在拼车情况,乘车人员支付了相关费用,那该车不仅被划归到黑车的行列,而且发生交通事故后保险公司可以免责。“本来是助人为乐,怎么被划归到黑车的行列呢?”马先生不解。对此,内蒙古蒙元律师事务所律师蒋川介绍,法律认定非法营运,即黑车,需要符合两个条件:首先它是一种经营行为,发生了金钱交易;其次该车辆属于非营运车辆,即未按规定领取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营运证件或超越核定范围进行经营的车辆。依据这一规定,私家车拼车,哪怕收取的钱不足人均油费、路费,并未盈利,但一收费,就意味着破坏了私家车登记时注明的“非营运车辆”的性质。此外,拼车出行风险极大,如果发生交通事故,驾驶员需要承担全部责任。
孩子拼车上学
家长需提前明确责任
3月24日15时40分,离放学还有半小时,记者在新城区北垣小学、青山小学门口看到,很多车辆停在学校门口,等着接送学生回家。在北垣小学门口,等待的车辆排起长龙,一直排到星火巷东口。16时10分,放学时间到了,学生们从校内走出,他们中的不少人走向接送的车辆。
16时,从事药品经营的刘丽萍准时来到女儿就读的学校。不一会儿,女儿和两个小伙伴一起走出校门,坐上刘丽萍的私家车回家。刘丽萍说,自己的女儿和同一个小区内的两个小伙伴在一起上学,于是家长们商量轮班开车接送孩子上学,“这样不仅节省了油费的支出,也省了不少心,孩子每天有人接送很安全。”
和刘丽萍一样选择拼车接送孩子的家长很多,他们认为这是件省钱、省心又安全的好事。
但是,责任问题不可忽视。内蒙古蒙元律师事务所律师蒋川表示,家长拼车接送孩子确实是一个好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事先明确责任。家长们在拼车接送孩子之前,最好核查彼此的身份和车辆的保险情况,同时签订协议,对车辆行走的路线、拼车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处理行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等做出约定。因为一旦孩子在途中发生意外事故,双方家长就会面临责任问题。
之所以说拼车处于法律边缘,是因为各种形式的此类行为都可能让行为人的一只脚踏进法律的禁区。接送孩子、上下班、打车办事……任何情形下,当你拼车或者遭遇被拼车时,请务必警惕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出租车拼车权责难兑现
与私家车拼车一样,打车拼车现象也是屡见不鲜,这种情况给乘客带来了不少烦恼。家住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青城巷的王薇在金桥开发区上班。由于单位离家较远,所以她经常打车上班。对于“被拼车”,她习已为常。有时,坐在出租车上,看到有人在路边招手,她还会询问司机,“你不拼车吗?”说起拼车经历,她说,时常会遇到出租车司机不按计价器收费的情况。一次,王薇向往常一样打车上班,正好赶上交通流量高峰期,等了20多分钟,都没打上车。正在这时,一辆已经有乘客的出租车停在了她面前,司机摇下车窗,问她去哪。她报上目的地后,司机表示顺路,让她上车。眼看就要迟到,匆忙之下,她同意拼车。此时,司机开口了:“我就不打表了,按照公里数给你算钱就行。”王薇顿感无奈与无助。
尽管王薇曾经无奈地选择拼车,但是她对于拼车的法律风险还是有所意识的,“这样的付费方式让乘客得到了实惠,司机也多赚了钱,可是乘客无法拿到发票,即使打印发票也只有一张。万一有意外情形发生,难以向有关部门提供凭证并进行投诉,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不打表对乘客是没有益处的,而一些外地乘客遇到这种情况,很可能给不良司机以可趁之机,上当受骗花冤枉钱。”
拼车需谨慎
呼和浩特市运管局一名工作人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呼和浩特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规定,乘客租用出租车后,未经乘客同意,出租车驾驶员不得再招揽他人同乘。出租车载客后,未经乘客同意另载他人的,责令退还租费,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针对私家车拼车行为,这名工作人员表示,没有办理营运手续的车辆,都没有资格从事经营行为。目前,首府出现的一些拼车族所用车辆主要是私家车,这些车辆拼车收费属于非法营运。收费拼车的行为不但侵害了合法营运车辆的权益,而且这些车辆车况如何,都是未知数,因此存在安全隐患。
“按照条例,只要拼车涉及收费,不管收多收少,都是违法的,属于无证经营,按黑车处理。一旦抓到,都要按非法营运处以5000~10000元罚款。”这名工作人员建议,拼车行为虽然方便一时,但是,存在多种安全隐患,易引发矛盾,所以最好不要拼车。(奥妮莎 杜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