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其女展示包头市新农合一本通
“绿本本”逐渐多起来
3月23日,记者在包头市肿瘤医院采访时见到了正在住院接受化疗的赵三女。她的丈夫乔克亮告诉记者,赵三女2010年患上癌症,需要定期化疗,这是第二次来医院进行化疗。乔克亮家住在土右旗九峰山管委会耳沁窑打井村,去年赵三女第一次进行化疗,花费了2.9万元,新农合给报销了1.3万元。乔克亮说:“现如今农民能看起这个病,全靠国家的惠民政策,在过去农民患上癌症就相当于被判了死刑,自从参加了新农合,农民看病能报销了,感谢国家的好政策。”
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农村牧区居民看病就医问题而建立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牧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牧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因为新农合的普及,农牧民患病就诊率和住院率明显提高。连日来,记者在包头市各级医院总能看到拿着“绿本本”前来就诊的农牧民。包头市新农合管理中心书记刘福英告诉记者,农牧民手里拿着的“绿本本”就是包头市新农合医疗管理中心为全市农牧民统一印制的新农合一本通。
包头市肿瘤医院新农合科主任杜晓萍告诉记者,2008年以前,农村牧区的病人在肿瘤医院是很难看到的,农牧民发现患上肿瘤疾病后,绝大多数病人都会因为“治不起”而放弃治疗,偶尔有农牧民患者前来就诊,也会因为高额的治疗费使家庭负债累累。随着新农合制度在全区逐步实施,2008年,包头市肿瘤医院成为新农合定点医院。杜晓萍发现,拿着“绿本本”前来看病的农牧民逐渐多了起来。以包头市肿瘤医院为例,2006~2007年该院每年只有600~700人次的农牧民前来就诊,而到2009年,农牧民的就诊率已经增长到了2800人次。
确保农牧民受益
“现如今,当农民真幸福!”73岁的马福银说道。马福银是从昆区尔汉图镇新光村来九原区麻池镇中心卫生院看病的,他患了肺气肿,已经在卫生院住了12天了。记者问他为什么不到大医院看病?他告诉记者,大医院看病手续太繁琐,而在中心卫生院只需10分钟就能看上病。除此之外,在大医院看病花钱多,报销少,而在中心卫生院花钱少,报销比例还高。
记者了解到,像马福银一样来看病的农牧民是越来越多了。3月23日下午,记者在九原区麻池镇中心卫生院采访时,还想着下午可能遇不到病人了,可是来到门诊却是另一番景象。51岁的李其女告诉记者,最近她总感觉头晕,就让大夫过来看看。看病前,李其女把新农合一本通交到了大夫手里,经大夫检查后,确诊她为上呼吸道感染。大夫在电脑内录入新农合一本通编号后,为她开了药,并嘱咐她拿着新农合一本通去取药、结账。李其女走后,78岁的段三金推门进来,他想让大夫给他量量血压。记者注意到,老人手里也拿着新农合一本通。
因为参与了新农合,越来越多的农牧民享受到了这项政策带来的实惠。记者翻开段三金老人的新农合一本通,上面详细记录着他和老伴儿张金女的看病报销情况:2010年6月10日,在九原区麻池镇中心卫生院,花费945.89元,报销496.79元;2010年8月25日,在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花费10478.78元,报销2700.39元;2010年9月7日,在九原区麻池镇中心卫生院花费1895.29元,报销1180.39元;2011年1月31日在九原区麻池镇中心卫生院花费5683.62元,报销4161.63元。段三金告诉记者,年纪大了,经常有个小病小痛是难免的,每年看病吃药就要花费很大一笔钱的,过去这些钱都由儿女们出,现在参加了新农合,看病能报销,也就减轻了儿女们的经济负担。
记者看到九原区麻池镇中心卫生院是一座新建的二层小楼,一楼是门诊,二楼是住院病房。许多农牧民还向记者讲述了新农合给他们带来的好处。69岁的李爱女是麻池镇北滩村村民,她患冠心病已经有10多年了,从来也没到医院看过病,直到2010年参加了新农合后,她才第一次去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看病。
据九原区麻池镇中心卫生院的院长韩学文介绍,卫生院可以辐射周边近3万农牧民,年门诊率是1.5万人次,年住院病人是1100多人次。一般附近的农牧民有个感冒之类的常见病,首选到卫生院来看病。
麻池镇中心卫生院医务人员正在整理新农合住院患者信息卡
救命钱花在刀刃上
“在实行市级统筹前,参加新农合的农牧民只能在本旗县区内实现自主就医,而统筹后,只要是在包头市范围内,所有参加新农合的农牧民可以在各级新农合地点医疗机构自主就医,极大地方便了参加新农合的农牧民的就医补偿,真正让农牧民的救命钱花在刀刃上。”包头市新农合管理中心的主任张喜婵向记者介绍了实现新农合市级统筹后的益处。
据介绍,2010年,包头市新农合率先在全区实现市级统筹,所谓市级统筹就是以市为单位,将新农合政策制度、筹资标准、基金管理、补偿方案、信息平台等达到全市统一,加强信息化建设,便于监管,简化补偿流程,方便农牧民。此前,包头市新农合管理工作也是向全区其他盟市一样实行的是旗县级统筹,农牧民看病报销局限于户口所在地的旗县区,到市级医疗机构看病还要来回办理转诊手续,报销费时费力,让不少农牧民多花了冤枉钱、多跑了冤枉路。
张喜婵还告诉记者,自2010年5月份全面实施新农合市级统筹后,包头市全市新农合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了联网,参加新农合的农牧民在哪里看病在就在哪里报销,在哪里打工居住就在哪里参加新农合,为农牧民看病就医带来了方便和实惠。实现市级统筹后,还整合了以前分散在旗县区新农合经办机构的资金,有效提高了保障水平和抗风险能力。2009年包头市新农合统筹基金最多的是土右旗达到2356万元,最少的高新区仅有35万元。像高新区、石拐区等因人少钱也少,新农合保障水平和基金抗风险能力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如果遇到大病报销人员多,基金将面临被透支风险,从而影响到其他农牧民的报销补偿。实行市级统筹后,全市新农合基金集中存放在社保新农合基金专户中,2009年筹集资金达到9526万元,住院补偿比例平均提高5%,最高住院补偿比例乡镇卫生院提高到75%,县级医院提高到65%,市级和市外医院提高到50%,住院补偿封顶线也从3.5万元提高到5万元。同时,还将西药和中蒙成药报销品种从680种增加到1327种;统一将12种慢性病门诊费用纳入大病统筹基金补偿。
另外,包头市还取消了转诊制,农牧民可以自主选择医院,不需要转院,从而减轻了就医负担。
不让农牧民多跑冤枉路
田美丽向记者讲述了2009年为母亲领取新农合补偿款的过程:2009年,田美丽的母亲因患肺癌住进了包头市肿瘤医院,共花费了9700元,新农合报销了1800多元。出院一周后回医院取病历复印件,然后把相关单据和病历送到母亲户口所在地土右旗合管办办理报销手续,然后回家等着领钱,2个多月后,才领到了新农合的补偿款。
虽然国家出台了新农合的惠民政策,但繁琐的报销手续却让一些农牧民望而却步。包头市卫生局农卫科科长陈永华一直在基层从事农村卫生工作,他对此深有体会。过去,农牧民出院时要拿上出院诊断和费用清单,一周后再回医院取病历复印件。这期间,如果农牧民路远,还要花费交通费、食宿费等。手续齐全后送到户口所在地旗县合管办审核报销(审核的过程看工作量大小而决定),审核通过后,合管办才会通知农牧民前来领取补偿款。而这个过程至少需要2~3个月,农牧民才能把补偿款领到手里。
为了不让农牧民多跑冤枉路,2010年包头市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正式建成,形成了纵向连接各级新农合经办机构,横向连接各级定点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管理网络,实现了全市新农合数据集中管理,医疗机构数据实时传输,经办机构在线实施审核,参合农牧民即时报销。农牧民患者真正实现了在全市范围内98家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自主就医、即时报销。3月24日,记者在包头市第四医院新农合报销窗口前遇到了家住九原区哈业胡同镇柴脑包村的于希花老人,她的家人正在为她领取新农合补偿款。3月9日,她因心肌缺血入院,3月24日出院,住院期间共花费了3262元,在出院时就领到了1133元的新农合补偿款。老人告诉记者,出院就能领到补偿款,实在是太方便了,不像过去要来回折腾好几次才能领到。
医生头上加上紧箍咒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让农牧民看病省钱,包头市通过新农合医疗服务协议与缴纳保证金的“双控”机制来制约医疗机构违规操作。各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与经办机构签署协议,并向市新农合管理中心缴纳保证金,缴纳金额从3000元到5万元不等,如发现违反协议的,扣除医院保证金。
张喜婵告诉记者,为减少不必要的大型设备检查和降低新农合目录外药品使用比例,在服务协议中明确规定,大型设备检查费,医院为患者减免30%。以乳腺癌的放射治疗为例,过去每个疗程需要花费1.8万元,而如今根据服务协议就可减免5400元。患者使用新农合目录外药品,也就是自费药品,医院要减免10%。2010年,包头市16家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共为15553名住院患者减免自费药品和大型医疗设备检查治疗费229.62万元,这相当于间接提高了2.4个报销百分点。记者看到了包头市第四医院的一份新农合患者的报销单:许全有,3月7日入院,3月11日出院,住院4天共花费3992.56元,其中自费药品花费44.4元,新农合共报销1354.35元。
同时,为严格控制自费药品使用比例,自费药品超出部分由医疗机构承担,而医疗机构内部又与科室和医生的绩效考核挂钩,也就是出现违规操作行为,不仅要扣除医院的保证金,责任医生也要承担违规操作部分的全部费用,这就相当于为医生头上戴上了紧箍咒。
2010年初,包头市第四医院的一位医生在没有备案、审批的情况下,擅自为一位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用了3000元的高质耗材,根据规定超过单价1000元以上的耗材必须由医院新农合科备案、审批。包头市新农合管理中心在网上监测到后,医院被扣除了500元保证金,而这位医生则被医院扣罚3000元。据了解,2010年,包头市新农合管理中心共核减新农合不规范补偿基金220054元。(记者段丽萍 通讯员王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