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进行转型升级。作为主战场的工业,尽可能实现新兴工业与资源型工业协调互促,从而有效推进我区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必由之路——优化提升资源型工业
资源型工业是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的特殊性和资源富集地区产业的比较优势,长期发展和积累形成的优势特色产业,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和积累,资源型工业在我区经济的核心地位已不可动摇,在全国具有明显的比较竞争优势,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影响力。
根据投入产出理论,我区全部产业部门中资源型工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普遍较高,表明资源型工业对我区国民经济的推动支撑能力普遍较强,其中以电力、煤炭、冶金为代表的资源型工业表现尤为突出,这从另一个角度要求我们保持既有的竞争优势。
通过我区和全国资源型工业部门主要效益指标对比可以看出,我区以煤炭、电力、农畜产品加工、化工、冶金等为代表的资源型工业的各项效益指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区的资源型工业通过转型升级得到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还是巨大的。
还需特别指出的是,我区资源型工业经过多年的积累,众多的企业家已较熟练掌握了资源型工业的运作,产业模式也日臻成熟,大量有远见的企业家正在致力于企业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不少传统的资源型制造企业不断引入国际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已培养了大量技术和管理人才。
资源型工业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庞大的市场需求,而且需求层次在不断提升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路径显示,在其新兴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资源型产业并没有被迅速取代,而是抓住新的市场需求,通过技术提升、品牌塑造等得以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如果我区的资源型工业能够把握住国际国内市场出现的更高层次需求的大趋势,并通过自身的改造提升加以应对,我区的资源型工业将会在新时期大放异彩。同时,改造提升资源型工业可以带动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且目前我区大力发展与倡导的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制药等为主的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源型工业都具有非常强的关联性,绝大多数是依托资源型工业而发展与衍生的。因此,在我区,以高新技术为基本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依靠我区优势特色资源型工业才能得以应用或转化为现实的产品。
改造提升资源型工业可以为我区节约大量的要素资源,并为我区新兴工业的发展腾出时间和空间
当前,我区资源型工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浪费、高污染”的增长模式与转型升级的要求相差甚远,必须加快对资源型工业的改造提升和新兴工业的培育以节约各种要素资源。对于我区,资源型工业不会也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被新兴工业所取代,而且其已经占据的各种要素资源只能通过资源型工业本身的改造提升得以节约和释放。因此,加快资源型工业改造提升是我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缓冲器”,可以有效防止在一段时间内因发展新兴工业而造成的经济波动和大量失业,有利于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为我区新兴工业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从而使经济社会以相对较小的代价实现转型升级。
打造经济转型升级新引擎——培育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工业
战略性产业是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我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优势产业增势强劲,大企业大集团建设实现突破,园区经济初具规模,中小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较好的产业格局和一定的发展基础,这些积累是我区发展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工业的坚实基础,我区在继续打好资源牌、特色牌的同时,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工业整体向新兴工业方向发展。
国内外产业发展的趋势及我们面临的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使得我区加快培育和发展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在必行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以资源消耗和需求拉动为支撑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面临重大调整,各国都选择了非资源型及新兴工业作为经济增长的突破口。新形势下,“十二五”期间我区经济发展模式,已不能再单纯考虑经济增长,而是要更加重视新经济型态对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贡献,只有具有经济增长、人民富裕、节能减排等多重效益的新型工业经济,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经济。
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重大产业政策,为我区培育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工业带来良好契机
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进一步促使居民消费结构从“吃、穿、用”为主向“住、行”为主升级,我区应抓住有效时机,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有效促进汽车及配套产业、运输机械等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国家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以及2010年9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是我区发展战略性新兴工业的重大机遇,同时理顺资源价格、研究推出环境税,有利于进一步强化成本倒逼动力,加快我区新能源、新材料的新兴工业的发展;2010年5月《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扩大了民间资本投资的领域,开放了许多垄断性领域,提升了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的地位,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有利于我区规模企业进入到更大的领域和行业,通过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发展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目标。
因势利导,加快培育适合我区区情的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工业,构建我区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体系
作为我国能源和原材料重要地区,我区具有发展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一,丰厚的风能、太阳能、农畜产品及稀土资源和能源优势是我区发展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大的物质基础。第二,近年一大批国有企业、科研机构、国际知名企业集团落户我区,通过大项目聚集了一批现代科技人才,初步形成国家、地方和企业三个层面的科研与技术创新体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利的科技创新环境和人力资源储备。目前,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农畜产品加工基地,我区已建有国家级兽用生物疫苗工程研究中心、实验中心、生物胚胎移植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等,初步形成了生物制药产业体系,并且已完成10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实验中心创新平台的建设,多项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环保及综合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已经建成。第三,今年以来,我区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以电力和交通装备为主的制造业发展势头迅猛。
另外,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可以看出对我区经济拉动作用最大的十个部门中,拉动效应明显的是制造业部门。而且,从我区主要工业部门能源直接消耗系数来看,制造业和医药部门的能源直接消耗系数普遍比我区资源型产业低。因此,我区具有大力发展装备制造及生物医药等新型战略性产业的内在强大潜力。
根据国内产业发展趋势结合我区产业特点及优势,为有效突破我区产业转型升级薄弱环节,我区选择培育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与国家、自治区战略任务相衔接,又要立足自身优势,培育符合我区资源禀赋,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发展潜力大的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在筛选重点发展领域时,应把握高契合度、高带动力、高附加值、高成长性、高优势度等“五高”标准,结合我区实际和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十二五”时期,我区的各类资源要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非资源型及战略性新兴工业重点倾斜。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利用相关设备的新能源产业开发制造,积极打造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级硅片—太阳能电池组件为主的硅材料产业链,推进硅、锗等新材料产业化,生物制药产业重点打造动植物蛋白提取、微生物制剂、农畜产品有效成份提取、新型药物制剂、生物药用原料等现代生物制药产业;装备制造着力发展煤炭机械、化工机械、运输机械、汽车及配套产业等。
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增量扩张与存量调整
我区工业的转型升级关键是处理好增量扩张与存量调整的关系。增量带动重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存量调整重在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以增量发展拓展调整空间、带动存量转换,实现工业经济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
突破要素瓶颈,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为我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源动力
加强科技创新。实施创新能力建设、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开发和产学研联合开发企业技术创新四大工程。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依托重点工业园区和大企业继续创建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实现重大技术领域和关键技术环节的突破,增强创新内生动力。实施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工程,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快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以及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科技在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积极抢占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前沿技术制高点,实现绿色制造。鼓励我区企业在与国内外工业企业开展技术、加工配套合作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产业分工地位,向产业链高端提升,推动企业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机构,更高层次开展境外资源开发项目。
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研究开发并投产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有品牌、有较高附加值、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促进我区产品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提升,由价值链低位向价值链高位提升。推动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把自主品牌建设作为工业自主创新的重要环节,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积极推动的原则,健全和完善自治区品牌培育体系。
大力实施人才生根战略,为我区工业转型升级发挥引领作用
紧扣工业转型升级需要,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加快构建一批以工业创新领军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团队和一支以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骨干的工业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积极实施“工业管理队伍培训计划”,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企业家和一大批具有复合技能的中高级技工。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依托中高职院校、技工学校、大型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区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加快设置有关工业转型升级方面的专业,加强对此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一流的高层次人才,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所需费用由政府按一定比例予以补贴奖励。督促企业加大员工培训的投入,抓紧培养一支以中高级技工为骨干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有效发挥财政杠杆功能,助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实施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在原有对工业领域支持的基础上,设立产业集群培育专项基金,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壮大配套企业群体,提升配套水平,完善延伸产业链。重点打造能源化工、农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及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设立工业转型升级专项科技发展资金,保证专项资金支持到自治区重点工业领域的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产学研技术合作及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设立承接非资源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引导基金,对承接该类项目的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落地项目贷款等优先给予贷款贴息,对重点储备项目前期工作给予资金支持,支持盟市和企业围绕自治区资源特色和比较优势,增加项目储备。建立企业技术改造升级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企业技术改造贴息,以推动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和引进培育人才等。
充分发挥金融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引导作用
各金融机构要切实把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放在金融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信贷结构调整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正确处理好支持产业升级与淘汰落后产能的关系,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在加大对产业转型升级信贷支持的同时,有效控制和压缩对落后产能的信贷投放,在新增贷款中安排一定规模,专项用于扶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支持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重点技改项目和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突出金融对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围绕全区工业重点新建项目和工业重点技改项目,加大对重点工程项目的支持力度,提供项目贷款和配套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体的综合融资服务,保障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在转型升级中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加强对节能环保领域的金融支持,优先加大对节能重点工程项目、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等的信贷投放,控制对“两高一剩”行业(企业)的信贷投放。突出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融资支持,着力培育一批在自主创新、发展经营模式、节能减排等领域带动作用明显的转型升级示范企业。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探索建立适应转型升级要求的信贷管理体制和金融服务方式,积极探索和创新支持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金融产品,开展商标权、专利权、股权、排污权等质押贷款,探索碳排放保函、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碳交易融资等新业务,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自主创新和节能环保。
加强节能减排,全力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深化工业循环经济试点活动,创建循环型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和企业。深入实施工业污染防治工程,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对电力、能源化工、金属冶炼等行业和工业园区内的高资源消耗、高污染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模式,促进企业污染排放从原料投放、生产过程到末端控制的全过程治理。开展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活动,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工业“废渣、废水、废气”回收利用率,推进大宗工业废旧产品再制造和资源再生产业发展,促进我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鼓励企业开发和引进节能减排技术、生态产业链接技术等“绿色技术”,以技术创新发掘生态经济增长空间。围绕重点节能工程,加快重点耗能行业节能技术改造,每年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推广和示范项目。大力开展节煤、节电、节地、节水、节油、节材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活动。执行固定资产投资节能审查制度,遏制“两高一低”行业重复建设和盲目增产扩能,严格禁止投资建设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严格执行高耗能、高污染工艺、设备及生产能力等限期淘汰制度。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奖惩制度。
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以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现有工业园区水平,引导新建项目和关联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链向上下延伸,推进集约化发展。各工业园区要科学编制承接工业转移规划,合理确定承接重点,大力开展科学招商引资,着力引进具有市场前景的工业和技术装备先进的企业,要把承接先进工业转移与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园区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撑导向作用,支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支持园区重点产业项目建设,重点在沿黄沿线工业集中区(园区)及融入东北经济区的工业园区中,创建一批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付东梅 王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