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在全区人才工作会议上作重要讲话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左)为汪懋华等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颁发自治区人民政府“特聘院士科技顾问”聘书。 记者袁永红摄影
3月31日下午,全区人才工作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
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协主席任亚平主持会议。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佳,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符太增,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柳秀,自治区副主席连辑,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娜仁出席会议。
胡春华指出,近年来,自治区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在各条战线、各个方面培养和凝聚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全区各类人才积极投身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辛勤工作、顽强拼搏,为自治区的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骨干作用。但与科学发展的新要求相比,我区人才队伍建设还有很大差距,人才事业滞后已成为我区发展的“软瓶颈”。我们只有切实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内蒙古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胡春华指出,要着力在用好现有人才、引进高端人才上下功夫。首先要把现有人才的作用发挥好,想方设法为他们干事创业、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支持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抓紧引进紧缺高端人才,继续大力实施“草原英才”工程,进一步扩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努力引进更多的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高层次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
胡春华指出,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要坚持重在使用、以用为本。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推进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作用,高等院校要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科研机构要着力在解决制约发展的技术难题上取得一批创新成果,大型企业要努力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要围绕突破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确定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进行集中攻关,力争突破更多关键核心技术。要完善创新保障激励政策,为各类人才在研究经费、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和保证。
胡春华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培养。加大各类紧缺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认真组织实施各类急需应用人才培训工程。要组织引导各类人才用新知识、新技能武装自己,全面提高各类人才队伍素质。要充分发挥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多搞一些“订单式”培养,同时要着眼长远,调整优化教育布局结构,推进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建设人才。
胡春华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进一步落实党管人才责任,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认真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凝聚形成人才工作合力。要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科技、教育、人才中长期规划纲要,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人才工作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探索,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要更加关心和爱护人才,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尊重人才、人人支持人才的良好风尚。
巴特尔指出,2004年全区人才工作会议以来,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和工程建设深入推进,人才政策不断创新完善。
巴特尔强调,要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贯彻落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加快人才强区建设步伐。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人才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加大人才投入为支撑,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开发为重点。努力做到更加注重第一资源,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更加注重高端引领,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调发展,统筹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更加注重载体建设,切实提高人才使用效能;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强化保障措施,努力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会上,连辑宣读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授予李光鹏等8位专家学者“草原英才”称号的决定和自治区政府关于聘请汪懋华等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特聘院士科技顾问”的决定。自治区领导为“草原英才”和自治区政府“特聘院士科技顾问”颁发证书和聘书。内蒙古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光鹏,包头市、通辽市和内蒙古大学的负责同志作了典型发言。
自治区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各盟市委组织部部长、分管盟市长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自治区各部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各直属企事业单位和中央驻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和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代表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盟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人大、政协党组负责人,人才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全体成员,直属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所在盟市相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在分会场参加会议。(记者 刘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