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上午10点,亚洲最大的乳粉生产基地———伊利金海乳业公司内,载着原奶的第一辆奶车刚进大门,巩建平就和他的两位同事上前开始逐一检查奶罐上的铅封。他们3人是呼和浩特市土左旗质量技术监督局在乳制品生产企业的驻场监督员,他们除了一天2次跟踪原奶进厂,还要进入实验室检查乳制品批批检验的落实情况。
3月15日,“放心乳粉从内蒙古做起”行动在呼和浩特市启动,内蒙古率先在全国举起重塑国产乳粉品牌形象的大旗。这次行动,更是自治区质监局一次大胆履职、主动出击的行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信心不足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对政府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信心不足,作为监管部门,这个时候要勇敢的站出来,去承担这样的责任。”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张铁网说。
除了企业要苦练内功,许可重审,驻厂监督,批批检验,防伪包装,统一平台,全程监控,质量追溯这七大措施,构成一条完整的监管链,全方位零距离的监管,确保通过交易平台进入消费市场的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在这次提升门槛的过程中,为了保证产品的批批检验,我们光设备投入就达500多万元。”呼伦贝尔农垦雪花乳业董事长刘永德说。
他所说的“提升门槛”指的是对乳制品企业进行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核。为了能达到更加严格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和生产许可条件的标准,每家企业在改造生产及检测设备、改善生产条件上的投入都高达300万元左右,伊利和蒙牛更是各投入了上亿元资金。
乳品行业准入门槛的提高使企业的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规范。此次重审尘埃落定后,我区157家乳制品生产企业只有61家“过关”。
“放心乳粉从内蒙古做起”行动得到了企业的积极响应。“这是政府在为我们乳品企业做好事。”虽然掏了大把银子,可一个乳品企业的老总却说,这是他们期盼已久的。
要打造放心乳粉,不能光靠企业自律,在监管上,质监部门丰富了监督措施,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派驻厂监督人员,督导企业按规定要求和标准,落实批批检验的检验制度;同时加强抽检,对企业购入的生鲜乳、原料乳粉加强监督抽检,抽检比例为所有批次的20%,对企业生产的产品每周进行两次抽检。
今后,内蒙古生产的乳粉通过7个环节的检验,在出厂时会被贴上“放心乳粉”的标识,该标识加装了电子IC认证装置、二维码等防伪包装。所有被贴上“放心乳粉”的产品要在第三方的交易平台销售,每一个从这里销售出去的产品都有一张身份证,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个环节都将被记录在案,一旦出现问题,有据可查。
我区第一批贴有“放心乳粉”标识的乳粉将在5月份上市。(记者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