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小学升初中 择校困局考验家长
内蒙古新闻网  11-04-08 15:47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北方新报  
 

  包头市青山区韩女士的儿子今年小学毕业,按照政策,他无需考试可以在片区内就近入读一所初中。因为他学习成绩好,也为了让他得到更好的学校教育,韩女士决定花钱让他择校就读,然而,更好的教育质量意味着更高的经济投入,第一关就是择校费,这笔费用最高可达5万元。在儿子的前途和经济负担哪个为重的问题上,收入不高但是望子成龙的韩女士咬着牙选择了前者。在经历了择校的诸多困惑和坎坷后,韩女士向记者发出感慨:孩子小学升学对家长的考验不亚于高考。

  韩女士的经历,只是很多家长曾经面对或正在面对的问题之缩影。

  老师指点玄机

  这几天,韩女士没少为儿子升学的事儿操心。这都源于几天前,老师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你学习这么好,就近上初中可惜了!”

  儿子将老师的话告诉韩女士,还提到,老师说有关系帮助他择校,不过需要花费几万元。

  每年都看到左邻右里、亲朋好友为孩子择校的事儿发愁,韩女士和丈夫面临同样问题时,感到困惑远远比想象中的多。

  韩女士和丈夫都是包钢的普通职工,两口子月收入加在一起有几千元,一家人住着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日子过得挺安逸。最让他们欣慰的是,儿子的学习成绩在学校一直名列前茅,在许多数学竞赛中获了奖,家里的一面墙上贴满了奖状,儿子也深得老师喜爱。这些都让她和丈夫感到自豪。

  韩女士顾不得多想,赶紧给儿子的老师回了电话,感谢老师的指点,并再次询问了择校的情况,得知大概要花费3万元。老师还告诉她,优质中学的师资力量自然是过硬的,同时,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比一般学校也要严格很多,孩子正是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到一个好一点的学校自然益处颇多。韩女士赶紧称是。

  放下电话,她和丈夫就犯愁了:上个初中就得花3万元,以后还有上高中、大学的费用,这么大的开销,能负担得起吗?再说,孩子择校后,上学离家远,他们也没条件接送孩子,不忍心每天让孩子跑那么远。两人都没了主意。

  费用最高5万

  晚上,到婆婆家吃饭,说起孩子择校的事儿,公公婆婆就急了:就这么一个孙子,学习成绩又好,街坊说起来都带着羡慕;孩子择校的事儿是家里最大的事儿,上个好学校那是必须的。

  公公表示,“不能因为几个钱就耽误了孩子的前途,进了好的学校就等于一只脚跨进了好大学的门,到一个好大学,孩子这辈子的基础才算是打好了。钱不够,爷爷奶奶给。”

  婆婆还有点疑惑,孩子去了好学校一定就能学好吗?花那么多钱去上个初中,似乎有点不值得,孩子学习好,到哪儿都一样。

  还没吃完饭,老两口就给在乌兰察布市党委宣传部门工作的大女婿打了电话,表达了侄子要择校的意思,看他是否可以通过关系,帮助选一个好一点的学校,费用是否可以低一点。接着,老两口又给在呼和浩特市一家医院工作的二女婿打了电话,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不久,大女婿回了电话,他托人找了教育系统的人,想要进包头市三十五中得3万~5万元,但是就这样的价钱也不一定进得去;包头市二十九中、包钢六中的择校费分别是2万~3万元,这个价格几乎算得上是明码标价了。因为据说想要去好学校的学生太多了,家长们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关系,不管花多大代价都要挤进去,家长之间的花钱择校竞争愈演愈烈,“择校费的行情也水涨船高。”

  二女婿也回话了,他托同学找人去六中或二十九中,大约需要花费2万元,这是最低的价格。

  韩女士和丈夫与两位老人一合计,做了决定:花钱择校。至于钱最后给了谁,他们不管,只要把事儿办了!他们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进好学校、接受好的教育。

  择还是不择?

  清明节小长假,韩女士全家人来到呼和浩特市参加亲戚的宴请。坐在酒桌边,儿子择校的事儿成了大家的热门话题。

  小姑子的公公说:“孩子读书确实需要好氛围,小学还好,但是初中就要选择好一点的学校,好学校里的学习氛围和老师执教能力都好一些。”老人是教师出身,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他还告诉韩女士,孩子被分到哪个班级也很重要,有很多家长择校后又择班。同时,好学校对学生管得严,抓得紧,布置的作业多,任务重,学生之间的竞争也比一般学校激烈,孩子能否适应这种环境、愿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环境也需要考虑。

  大姑子觉得,还是顺其自然的好,孩子本来底子好,给他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或许反而是好事儿。大姑子自己就深有体会,她的儿子已经上了初中,儿子小的时候,她看着别的家长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学习,她不甘落后,给儿子也报了美术、武术、围棋班,一年四季不论节假日,她都不敢怠慢,准时送孩子去学习。可对于这些课外活动,儿子一个也没能产生长久兴趣,一一抛弃,倒是对读书产生了兴趣,记住了《三国演义》、《大八义》里的许多英雄人物。因为爱读书,他的表达能力提高了,作文也写得好。“无心插柳柳成荫。再说了,择校的孩子大多家庭条件好,孩子之间容易攀比,这样的环境会对孩子心理造成压力,甚至是伤害。”大姑子的想法提醒了韩女士。

  席间,一位朋友说:“现在的形势就是这样,关系重要,就连大学里新生入学选个班干部都要靠关系,我侄女就是个例子。孩子择校花点钱,值。”

  听着大家七嘴八舌的意见,韩女士犯了愁,她瞅了瞅只顾低头吃饭的儿子,儿子带着一个厚厚的大眼镜片,个子虽高,可毕竟还是个孩子,不知道听了这些后,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可她知道,孩子最听老师的话,自从老师说了那句话以后,儿子一心要去好一点的学校上学。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刘宇峰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